生活是數學的“源頭活水”。生活中隨處可見數學的影子,數學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飛出校園,教師搭起舞臺、營造愉快氛圍、拓寬足夠空間,有利于開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一、飛出校園,點燃學生的好奇心
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數學中的有些問題,他們較為模糊。為此,讓學生像小鳥一樣活潑地飛出校園,接觸生活中的數學,學生興趣盎然。有時和學生一起到菜田里去看看圍著籬笆的菜地,思考如何求不同情況的菜地的周長;有時到大廳里摸一摸圓柱體的油漆柱子想想面積如何計算;有時到建筑工地上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圓錐沙堆的體積,再觀察一下軋路機是如何工作的?前輪滾動一周前進了多少米?實際指的是什么,壓過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實際求的是什么?不難發現,這一系列的過程輕松而又愉快,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他們似乎在品嘗一頓頓豐盛的美餐。
二、搭建舞臺,關愛學生個性成長
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教師既要保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天性,更要重視學生的個性成長。數學實踐活動讓老師從居高臨下的強勢位置走下來,與學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呵護活生生的學生,解放學生的腦、口、手、耳、眼,最大限度地把“舞臺”讓給學生,使實踐活動煥發出師生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一節晨會課上,老師布置下周將看電影《沖出亞馬遜》,如果你是校長,你該如何合理安排。老師的布置引出了一段數學實踐活動。
自發討論:
每張電影票多少元?在哪一家電影院觀看?每個電影院能容納多少張座位?是在學校租碟片觀看還是去電影院觀看……
明確問題:
A.你打算去何處觀看?說出你的理由。
B.你打算選擇步行還是乘出租車或者乘公交車?
C.你調查了哪些問題?從中學到了什么數學知識?
協作學習:
學生自行分工,有人查詢碟片價格,有人記錄數據,有人匯總、整理數據,還有人用計算器計算,比較計算結果。
指導鼓勵:
教師在上述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指導,鼓勵學生選擇安全、經濟、合理的方式。
彼此交流:
1.小組內交流查詢所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信息。
提出方案:
利用這些信息能否解決最初提出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案。學生提出的方案較多,想法別具一格,這里略舉一二。
1.去金沙影院的理由是距離較近,既安全,又省時。
2.去金壇影院的理由是座位多,較寬松;音響效果好;還可以購團體票,每人優惠3元,全校1500人可以優惠4500元。
3.在教室中觀看的理由是一張碟片租金只要2元,而影院的優惠價每張8元,全校有1500人,合計要12000元。
學生通過自我實踐,相互合作交流,并學會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學生的分析頗有見地,也較為合理。學生既鞏固了單位、數量、總價的關系,又受到了優化思想的熏陶,萌發了創新意識。
三、拓寬空間,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我們給學生的空間,不僅僅局限于教室,運用傳統教學中的教具、掛圖來幫助教學,還應放寬視野,利用《數學報》等報紙雜志,走進圖書館,收看數學講座,進行網絡學習。現在的學生普遍對上網感興趣,教師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或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去網上瀏覽,獲取有關信息。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星期天的時間,針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調查。諸如環境污染、名勝古跡的旅游、購房購車、馬路交通等問題,學生廣泛收集數字資料,自我分析,并提出種種方案。下面是一份學生的作業:
河濱新村26#甲單元每天使用塑料袋的個數統計表
■
“白色污染”太可怕!
簡簡單單的一份作業,令所有的人深有感觸,表格下還歪歪扭扭地寫著一行小字:“白色污染”太可怕!這一切是孩子們心底的呼喚。他為什么有這樣的思考?關鍵在于這位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親自調查,親自統計的數據,發現問題。教師趁熱打鐵把這張表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根據一幢樓房一個單元的塑料袋總數34個,算一算如果一星期、一個月、一年分別用多少呢?學生借助計算器很快算出最終一年12410個。一個單元12000多,學生驚呆了。一幢樓、一個新村、所有的居民區呢?學生通過統計、分析、計算不僅運用了“簡單的數據整理”“求平均數”“多位數的乘法”等數學知識,喚醒每個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學生也在生活實踐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尋找答案,為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條件。
四、營造氛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是實踐活動的核心。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推理、交流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從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請看學習“元、角、分”的知識后,我設計了以下場景:
有拿著幾本舊書站著的;有胸前掛著寫有“每樣一元”的廣告牌的;有守著一大堆玩具蹲著的;有揮著舊衣服叫賣的……整個操場上人聲鼎沸,這是“跳蚤市場”的畫面。在這里,孩子們充當各自不同的角色,體驗到買賣的樂趣,他們自我開價,自備本錢,在討價還價中,在“大減價、大拍賣”的吆喝聲中迅速作出判斷,認識“元、角、分”,運用“元、角、分”,明白了“元、角、分”面值的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還了解了什么是虧本打折,頗能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數學生活氣息,學生的思維能自由自在地在數學的世界中馳騁。學生興趣高漲,以至于課后仍找老師報告“秘密”,有的甚至找家長比賽誰找的“秘密”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只有在數學實踐活動時點燃學生的好奇心,關愛學生的個性成長,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放手學生解決問題,讓知識活水流向學生的肌膚,融入學生的血液,才能挖掘到他們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河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