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簡單”。簡約,意味著在課堂上我們要放棄一切與學生學習無關的行為;簡約,意味著我們的教學要確定簡明的目標,選擇簡要的教學內容,設計簡潔的教學環節,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布置精簡的課后練習;簡約,意味著學生因喜歡而輕松愉快、積極主動地欣然接納。要想達到簡約而不簡單的教學境界,教師對目標、對教材內容、教學手段都必須有準確的把握。學生已經會的,我們就堅決不講;學生有經驗但理解不透的,我們只要點撥提醒即可;學生不會的,我們必須重點講、詳細講。真正做到“簡約有致,詳略得當”。
一、教學目標——簡潔清晰
作為教師,都希望一節課就能使學生的數學素養、能力技能、情感態度得到全面的提升。但我們必須明確一點,教學目標的達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地長期訓練。所以,教學目標的確定需要簡明、清晰。簡潔是指在有限的一堂課時間內,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清晰是指要讓學生清楚地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目標要因課而異。如,教學五年級下冊《露在外面的面》,我把如何理解“露在外面的面”當成本節課的討論點,在直接揭示課題后,我問學生如何理解“露在外面的面”?學生的回答:(1)就是物體的表面(這是受物體表面積的影響);(2)看得見的面(站在觀察者角度看得到的面);(3)從四面八方都能看得到的面。在理解了什么才能算物體“露在外面的面”后,解決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就迎刃而解,就不容易與物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混淆。
二、教學內容——簡約有效
依據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精簡濃縮,選擇“核心內容”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什么有關,通過以下問題進行解決:請同桌合作用12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不同的長方體。拼完后先記錄好拼成的長方體的長、寬和高分別是多少厘米?再算一算小正方體的個數和體積。在交流匯報時讓學生討論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有什么關系。又如,教學《統計與可能性》一課時,先出示一個裝有紅球和黃球的不透明袋子,讓幾個學生從中摸球,根據摸球的結果,發現摸到紅球比摸到黃球的次數多。教師就讓學生說明這是什么道理,當學生猜測到袋子中裝的紅球個數比黃球個數多時,教師就打開袋子驗證。在此基礎上,教師設疑讓學生討論“怎樣才能使紅球和黃球摸到的次數差不多?”在學生匯報交流后,教師引導得出:要使紅球和黃球摸到的次數差不多,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袋子中紅球的個數要和黃球的個數差不多;(2)摸的次數盡可能多。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適當統一意見,袋子中放3個紅球,3個黃球,一共摸40次。這些簡單的教學活動,既做到了讓學生“知其然”,又做到了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三、教學手段——簡便實用
現代教育技術對數學來說是把雙刃劍,所以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手段、教具的選擇和應用要以簡易、樸實、易取為原則,要慎用多媒體,對于那些無需使用多媒體的堅決不用,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課堂也一樣精彩;對于那些需要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材,我們要確定它的運用時機,切實發揮先進工具的作用。
所以,教學中究竟采用何種教學手段,關鍵還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材料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等方面來定奪,在產生同樣效果的情況下,應以操作簡便為優——用最少的成本去獲取最大的效率應是我們真正的追求。
四、教學語言——簡要精練
這要求教師的提問要少而精,在重點知識上提思考性問題,在難點知識上提誘導性問題,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關鍵處提方向性問題,在學生思維疑點上提鑒別性問題,在學生思維熱點上提探索性問題,問題要層層遞進,不斷深入。教師不要代替學生說出思維的過程,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自己說出來。
如,某位教師在教學《數的奇偶性》時,出示問題:小船最初在南岸,從南駛向北,再從北駛向南,不斷往返。(1)擺渡123456789次,小船停在哪?(提誘導性問題)(2)你是怎么得到答案的?(知識關鍵處,讓學生在這個問題上學習到一種數學思想——化難為易。可采用畫示意圖、列表、計算等方法,最后都可得出小船擺渡奇數次在北岸,擺渡偶數次在南岸)(3)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關鍵處又呈現兩個對比問題:①數學書最初狀態面朝上,翻動128次,最后書面朝上或下?②數學書最初狀態面朝下,翻動128次,最后書面朝上或下?(解決學生思維疑點,為何過程一樣,結果卻相反)(4)運動物體活動奇數次,結果與最初狀態相反,運動物體活動偶數次,結果與最初狀態一致(規律探求處)。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語言簡、精,只在重點、難點、疑點等關鍵處稍做點撥,學生的學習就漸入佳境。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巧用教學語言,“話不在多,到位就行。”數學老師的教學語言應該簡練深刻,問題語言要導向明確,過渡語言要自然流暢,評價語言要扼要坦誠。
數學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簡約而不簡單。只有追求簡約化的課堂教學,才是“扎實、充實、平實、真實”的數學課堂。
(作者單位 福建省晉江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