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入21世紀后,正在遭受社會、生態、心靈三大危機的折磨與威脅。其中尤其以生態環境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隨著世界環境的日益惡化,人類生存的空間越來越難以清新,環境保護越來越被更多的人重視起來。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呢?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師所想到的共性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尤其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科在實施環保教育上有著其得天獨厚之處。環保教育也是語文學科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和內容,只要我們能夠重視環保問題,向學生滲透環保意識,就能培養學生的環保行為。環境保護,人人有責。作為教書育人的人民教師更要有強烈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能力,才能有效指導學生進行環保,并且身體力行,為學生作出榜樣,更好地教育學生有良好的環保意識,去積極進行環保實踐。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平時要多留心環保的事情,多學習一些環保的知識,多積累一些環保的經驗和能力,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環保教育。
要想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首先要讓學生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使學生有一種使命感。近年來聽到的令我們痛心疾首的消息太多了——大氣層出現臭氧、河流干涸、草場退化、沙漠侵吞良田。而造成這些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開發和掠奪……當今世界,環境保護成為備受關注的重大主題之一。“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家——我們都要愛護它”“綠色家園”等等已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標語口號,保護環境、愛護壞境的呼聲呼之欲出。社會、學校等都要行動起來,宣傳環保。下面我就談一談語文課上如何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滲透與培養。
語文教學的內容豐富、知識廣泛,其中有很多知識內容都和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環保因素對學生進行教育,利用閱讀教學滲透環保知識、增強環保意識,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一、從直觀形象的環保知識入手,使學生知道環保的重要性
首先,我經常組織學生觀賞錄像、看一些環保圖片或者分發一些資料讓學生閱讀,從中了解環保知識和進行環保的重要性。如,在講到《趵突泉》一課時,我從網絡上搜集到許多關于《趵突泉》的照片。在欣賞美景的同時,讓學生明確保護好這些美景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其次,新課程提倡探究式學習,在教學中我能夠巧妙地根據閱讀課文的特點,適時組織學生主動研討交流,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比如,遇到課本中有不少是寫動植物的文章,我就讓學生研討:小動物們最需要什么?遇到寫景的文章,我就向學生宣傳這么秀麗的風景,需要大家來愛護等。
記得四年級上冊有一篇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鳥的天堂》,是語文教材中的經典范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描述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清晨群鳥活動的景象。寬闊清澈的河流,充滿生機的大榕樹,活潑可愛的小鳥,構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風景畫,展示了一派美麗動人的南國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熱愛和贊美。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鳥兒在“天堂”生活的自由和快樂,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諧美好。我在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時,抓住以下問題進行探究,為什么這里會成為鳥的天堂?小鳥是怎樣在這個“天堂”里生活的?通過交流,學生體驗到由于人們愛護環境,愛護小鳥,給鳥兒創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才使得鳥兒無憂無慮、自由地生活。
二、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環保教育
活潑好動是學生的天性,學生最容易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接受知識。受到教育,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也是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環保重要性的途徑。如,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開展《地球是我家》活動,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材料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環保意識,豐富環保知識,從而進行一次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教育。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環境是我們每一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保護環境應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總之,通過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不僅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情感,同時也增強了學生愛護家園、保護環境的意識。讓學生從小知道,愛護地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是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大事。我們應該從小增強環保意識,自覺保持環境衛生,愛護綠化,積極參加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盡力把環境教育工作做好,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這樣我們生活的家園將會變得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世界將變得更美,人類社會也將更協調、更和諧。
(作者單位 遼寧省遼陽市文圣區宗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