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解釋詞義,分析句子結構,都不是最關鍵的。要想達到理解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讓每個句子所提供的信息元素連接起來,進入讀者的思維軌道,用已知推導未知,而“猜”和“推知”是閱讀文言文很重要的學習方法,也是閱讀文言文最重要的能力。在不斷地推斷中,逐漸理解,直至意會文章,直通心意!
一、有所解,有所不解
并非所有的文言文知識、字詞意思都要講,部分字詞可以直接參照注釋。一般情況下,文言知識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很多文言字詞有前后繼承的關系,同一個字詞之前出現過,可以通過回憶進行歸納整理,這是復現。學生真正需要教師講解才能掌握的字詞只占少數。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掌握學情的基礎上,做到有的放矢,視情況而定,有所重點地講解。
文學性課文中有一大部分存在不確定、不精確、亦此亦彼的事物和現象,尤其是文言文,他們以意境取勝,他們的意義絕不是簡單的解釋幾句話幾個詞語就能體味到的。因此,我們不妨以語言為媒介,透過對語言的感覺進而升華到對詩詞境界的品味。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這種意象之美說不清道不明,再說誰也沒見過西施,更無法描摹西施的美貌,正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才造就了這種“無言之美”的震撼之美。因此,“西湖如西子”,是一種腦海中的無言之美而已,這無須多解。多講了,反而會破壞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之美。教學中,老師只需在引導學生理解“欲”的基礎上,不斷想象,借助文字意會西湖和西子的美。
二、有所補,有所不補
很多文言文的語言,因為當時特定的歷史原因,特定的語言表現形式,常常或明或暗地提供了補白的空間,有了這樣的空間,便有了讓學生想象的空間。在教學中,可以把握語言這種特征,補白這無字之處。如“為設果”去補白“誰為誰設果”,這是為整體感知而做的補白。
有些暫時留存的語言障礙并不妨礙理解文章大意,留下空白又何嘗不是一種較好的讀書方法。陶淵明讀書就不求甚解,獨觀其大略就是一種高明之舉。有時拘泥于具體的字詞,反而妨礙了從整體上理解文意。試想,當楊氏子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便戛然而止,留下了較大空白,我們不妨把這種空白留給學生,留到課外,在意猶未盡的朗朗誦讀中回味文字的魅力,回眸思維的靈動。
三、有所重,有所不重
不同的文言文有不同的特點,教學重點亦應不同。教學文言知識較多、語句較難理解的文言文時,應將重點放在疏通文義上;教學淺顯易懂的文言文時,應將重點立足于鑒賞人文精神和思想性方面。
例如,《伯牙絕弦》,作品情感充沛,就應該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至真至誠的知音之情。從文章情感這條主線切入,一下子抓住學生,從情感上打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那么,接下來學生學習文言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大大提高。
而有些文言作品文學性較強,意味深遠,如《論語》、《詩經》,教學時要把重點放在品味作者優美的文采上,感受超世曠達的情懷上,領略意象深遠的文化上。如,《詩經》就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聯系同時代的詩人,聯系同類作品,體會所謂的氣象。有些文言作品思辨性較強,如《楊氏之子》《兩小兒辯日》《學奕》,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凸顯思維訓練。同時結合議論文的寫作,指導學生如何選取論據,如何進行論證。
在文言文教學中,最終目的是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領悟課文的情感,感受語言的意味,學習語言的表達形式,從而得到美的享受,獲得語文學習的方法。教師不應拘于單一的形式,而應當靈活、變通地將“咬文嚼字”“無言之美”二法加以運用,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作者單位 浙江省長興縣泗安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