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莊子《秋水》)莊子的這首《秋水》讓人過目難忘,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也是一篇文質兼美且內涵童真童趣,描寫秋水的佳作——《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11課。根據新課程標準和編寫教材意圖,本課教學安排了兩課時。今天,我從教學背景分析與教材處理、教學策略、教學流程等方面對本課第二課時的設計進行說課。
一、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上在寫秋天。有這樣一句話:“萬美之中秋為最。”那如詩、如畫、如歌、如夢的秋天總能帶給我們美好的享受。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形象思維發展逐漸趨于成熟,但抽象思維卻處于起步階段。
(三)設計理念
1.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采用個性化教學,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
2.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努力實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教學相長的教學思想,充分注重預設下的互動生成。
3.正確處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緊緊抓住語言文字,進行能力培養。
(四)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目標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這些特點,本節課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
(2)積累好詞佳句并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層次朗讀,以讀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感受語言美,感受秋天的美,激發對秋天的熱愛、贊美之情。
(五)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語言美。
(六)教學難點
品味文中語言,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內化運用語言。
二、教材處理
應用資源庫中的備課資源、媒體資源,再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對課件進行了適當的補充和開發,以創設情境為先導,以朗讀來貫穿全文。
三、教材策略
(一)教法
教學中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采用情境教學法、朗讀指導法,使學生在讀中感悟秋雨的美,在讀中陶冶自己的感情,架起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的橋梁。
(二)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讀為主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流程
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秋天的雨》這篇課文語言美、意境美、篇章結構美。因此,依據教學內容,本課的教學我分以下幾個環節進行: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對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上課伊始,我由孩子們喜愛的雨說起,制作了春雨、夏雨、秋雨幾幅畫面,配以動聽的音樂,讓孩子們伴隨著老師娓娓道來的描述去感受綿綿的春雨、電閃雷鳴的夏雨和輕柔的秋雨。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從整體入手,既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1.出示一組秋景圖,放課文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美麗的多媒體畫面和聲情并茂的配樂朗誦,把孩子們帶入秋天的雨中,體會秋天的美好,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2.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朗讀課文,提出四點讀書要求——圈一圈;標一標;畫一畫;想一想。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在反饋“課文中秋天的雨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時,我引導學生提煉成小詩展現出來。并指導學生誦讀。
(設計意圖:學生潛移默化地將文本句子儲存到自己的知識庫中,也為學生充分營造了自學思考和與文本對話的良好氛圍,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為進一步深入文本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也為理解課文結構及作文教學的展開埋了下伏筆。)
(三)精讀感悟,品味語言
一切教學的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展的主體。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突出本課教學的重點,解決難點。我恰當借助多媒體課件,采用多種教學策略,再現文中的美麗景色,讓學生自然有序、輕松愉快地學習。
1.巧抓重點,以悟促讀。出示Flash動畫,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課件,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到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2.品讀聯想,感悟“秋色”。為了引導學生體會“五彩繽紛”。我首先出示一幅沒有上色的秋天圖,讓學生畫秋天。在孩子們體驗了學中玩、玩中學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顏色去讀句子,在交流朗讀的過程中隨機出示這句話,并用課件將課文中的文字和圖像展現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比喻句的仿說練習“秋天的雨把_______色給了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
(設計意圖:直觀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更深地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拓展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理解,使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接軌,也讓學生把吸收到的美都釋放出來。)
3.研讀課文,品嘗“秋實”。巧妙地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請一名學生朗讀,老師出示實物,其他學生閉上眼睛,用鼻子聞一聞,說一說都聞到了秋雨里的哪些氣味。(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和積累、運用。)
4.以讀代講,感受“秋樂”。出示一段樹林里動物、植物們準備過冬的Flash動畫,刺激學生的眼、耳等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品味,使學生置身于文本創設的情境中。同時,我在教學中超越文本,圖文結合地編寫了一首兒歌,采用了“表演讀”的方式,將學生再次帶入情境,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演繹這幅生動的畫面。(設計意圖:實現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積累,實現情感的升華。)
(設計意圖:真正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心和心的交流,是生命和生命的對話。此環節的教學設計,以情為基,以讀為本,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充分和文本對話,抓住重點詞句反復品讀,在自主學習中感悟、體驗、交流,在反復的朗讀中產生共鳴,讓學生走進文本去領略大自然的美麗,從而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四)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因此,為了充分挖掘文本資源,趁熱打鐵,內化語言,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引領學生走向實踐,去學習和運用語言,實現由讀到寫的有效遷移。
1.在引導學生讀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基礎上,我出示:落葉、大雁、誘人的各色水果以及玉米、水稻豐收的圖片,讓學生聯系自己農村生活的實際情況,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幅圖片介紹秋天的美景。
(設計意圖: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重新組織語言,運用語言,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2.多元化的作業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體現課內與課外的整合,體現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自助餐(選你喜歡的完成)。
(1)喜歡閱讀的你,就多讀讀關于秋天的文章,積累描寫秋天的詞句。
(2)喜歡畫畫的你,就畫一畫秋天的圖畫。
(3)喜歡大自然的你,就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秋游,還可以寫日記呢。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作業設計力求個性化、生活化,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五)板書設計
這堂課我緊抓秋天的三個方面的特點進行圖文并茂的板書設計,(出示板書)簡單扼要,條理清晰,便于學生理解。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通過多種方法創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自由、開放、弘揚個性的課堂氛圍,努力實現“三個課堂”的有機結合,努力使學生在饒有趣味和充滿情感的情境中輕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語文能力,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作者單位 云南省西雙版納勐遮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