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練習”是最基本的活動形式。無論是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命題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巧的獲得,還是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乃至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都必須通過“練習”。而學生進行練習的學習素材——“練習題”,則是師生溝通信息、交流反饋的載體,又是訓練學生技能技巧、鞏固知識、發展思維的工具。認真研究練習題的使用功能,充分擴寬練習題的內容渠道,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展,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練習
在平時的課堂練習中如何使用練習題,如何發揮練習題在學生“可持續發展”中的知識功能、評價功能及教育功能,將“練習”進行到底。筆者根據小學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自己幾年來的實驗和探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案例一:“真的一人一輛車嗎?”—— 一道該“釋放”的練習題
除數接近整十數的除法計算的練習教學片段:
片段A:在新知教學之后,教師出示最后一道練習題:
“春游,同學們乘車去目的地,每輛車最多坐21人,三(1)班43個學生要坐幾輛車?”
學生練習后交流算式:43÷21=2(輛)……1(人)
學生交流:余下的一個人一輛車,所以一共要2+1=3輛車。
……
片段B:還是那位老師,還是那道練習題。
“春游,同學們乘車去目的地,每輛車最多坐21人,三(1)班43個學生要坐幾輛車?”
學生練習后交流算式:43÷21=2(輛)……1(人)
學生交流:余下的一個人一輛車,所以一共要2+1=3輛車。
這時候,教師抓住學生的話頭緊接著問:“真的一人一輛車嗎?怎樣安排比較合理?
(生沉默,不久就紛紛舉手)
生1:第一輛車14人,第二輛車14人,第三輛車……(停頓)15人,這樣比較平均,坐起來比較舒適!
師:分得平均些,確實寬敞!
生2:剩下的一個人可以到別的班級去,也可以與其他班余下的人乘一輛車。
師:真是個不錯的辦法!
生3:余下的這個人可以坐在同學的腿上呀!
師:同學們的互助精神值得表揚,但是坐在腿上不夠安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