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有效教學,陶行知先生曾作過一個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認為任何有效的教學都始于學生已有經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建構主義教育思想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是以已有的經驗和認知結構去認識世界,并建構對世界的認識。
為迎合有效教學的要求,教研組根據學情集體備課,形成了統一的教案。然而,由于教師認識的局限性、學生思維的豐富多樣性,預設的方案往往不能窮盡師生的意識與行動的再生性,是嚴格按照預設的教案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還是根據學情及實際教學情況,大膽調整預案,實行“以學定教”呢?
在《鄭和遠航》的執教中,一位教師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現將教學課例摘要如下。
【課例】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待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四要素”后,教者追問了一個問題,未曾想學生出現了歷史知識的錯誤。
師:“太監”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生笑)那么,“三?!笔鞘裁匆馑寄兀?/p>
一生舉手:是保衛皇帝的。
師:還有誰知道嗎?
(學生都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看來,剛才這位同學把“三保”一詞的意思理解錯了,這不怪你。關于“三保太監”的來歷,老師講個故事給你們聽……
在引導學生閱讀第2自然段,理解“寶船”如何“雄偉壯觀”時,有學生提出了“過分”的要求。
師:大家能比劃一下嗎?一艘“寶船”究竟有多大?
生:老師,如果我們能看到“寶船”完整的樣子才好呢!插圖不完整,沒意思。
教師這時播放“寶船”視頻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并讓學生為祖國古代發達的造船工業而倍感自豪。在這節課結束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現了鄭和的雕像及中外名人對其的評價,在點燃學生激情后,教師臨時添加“我為鄭和寫頒獎詞”這一環節,使課堂氣氛進入高潮,學生紛紛進入題詞狀態:
生1:“您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家。壯年受命,情系大海。為我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生2:“您壯年受命,遠離故土,情系大海,開創海上“絲綢之路”。您從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間,親率船隊出洋七次,笑傲全球……”
……
【評析】
一、利用“導火線”,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趯W生把“三?!币辉~理解錯后,教者巧妙利用該“導火線”以講故事的方式將鄭和遠航的背景信息傳達給學生。這種方式不僅有效地激發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還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及時調整教學預案,使學生在最愜意的活動中,主動投入語文學習,這樣才能真正賦予語文教學以生活的意義。
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拓寬學生的視野
“學貴于疑,有疑則進?!睂W生有疑問,說明他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高,進入我們所期望的主動學習狀態了。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學生提出看“寶船”的視頻的要求,盡管這在教案預設時是沒有考慮到的,但利用網絡環境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的愿望變成現實,使學生的視野得到了有效拓寬,閱讀訓練也水到渠成。
三、由讀到寫,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
教者緊扣讀寫訓練主線,設計寫人物頒獎詞這一學生樂意參與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升華對鄭和的情感認識,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質,讓生命體驗了一次酣暢淋漓的“遠航之旅”。
由本課例可見,“以學定教”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教師依據學生的興趣、狀態、發展規律及師生合作狀態等調節教學內容和進度,并做出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恰當選擇,給學生創造一個相對自由的語文學習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潛在的能量,也給教師完成語文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法上提供更大的選擇余地,根據課堂中學生的實際狀況,因勢利導,巧妙點撥,不但能很好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而且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能將語文教學中的精心預設與精彩生成有機地結合。
(作者單位 江蘇省東臺市南沈灶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