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拖堂是小學科學課堂的普遍現象,很多老師抱怨一節課的時間不夠,自己的教學環節不能全部完成,而學生苦于拖堂之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活動過多,重點沒把握,指導不夠到位。簡約而有效的課堂則是“輕負高質”理念的體現,它是真正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如何學習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簡約;有效;探究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動手操作,親歷探究過程,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獲取科學知識是我們常用的教學手段。然而,學生的科學探究效果到底如何,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這些問題仍值得我們深思。目前,有些科學課看似熱熱鬧鬧,其實是一種華而不實的現象,沒有將探究落到實處。
1.探究只是形式。由于教師對學生的已有經驗了解不夠,要求探究的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不符,學生缺乏探究能力,致使探究成為一種課堂教學的擺設。
2.沒有真正合作。課堂上,學生探究活動大多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的。合作與交流是探究活動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學生在興趣愛好、情感態度、探究能力、性格特點等方面的差異,真正參與合作探究的只占少數,其他學生只充當了旁觀者。
3.只動手不動腦。我們經常發現有些探究過程表面上很成功,但課后學生卻不知道學了什么,收獲甚少。這是因為在探究中學生的思維沒有動起來,只操作不動腦,依樣畫葫蘆,這不是真正的探究。
一節課的時間是短暫的,能夠做的事也是有限的。那么在短短的40分鐘里,教師要對活動進行取舍,去掉一些次要的活動,或是以其他的形式呈現,把主要的活動做深、做透,就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因此,我們要提倡“低碳”,追求簡約有效的課堂探究活動。
一、選好探究起點是有效探究的前提
興趣是探究的動力。課堂的導入既要簡潔,又要能夠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積極主動地討論問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盡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各種各樣的巖石》時,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自己心目中的巖石,帶到課堂中來。上課開始,我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帶來的都是巖石嗎?”于是,學生就紛紛觀察自己帶的和小組內同學帶的巖石標本,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很快,他們就把磚頭和水泥塊剔除出來,原因是這些都是人工加工而成的,不是天然形成的。通過分析對比,對巖石的本質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說說你從哪里撿來的?它有什么特點?你用什么方法觀察到它的特征的?”“如果要把它們分分類,你打算按什么標準來分呢?”這些問題指向性強,能自然地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討論,使學生在有序的觀察活動中逐步深入、提高觀察和描述能力。
二、把握探究重點是有效探究的基礎
一節課中由好幾個探究活動構成,哪個活動為重點?哪個為難點?這是困擾一線教師的一個難題,這就要求我們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認知基礎。如筆者在教研區的公開課上執教《電磁鐵》。這一課安排了兩個探究活動:一是制作鐵釘電磁鐵,二是確定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這兩個活動是循序漸進的,第二個活動是以第一個活動為基礎的。首先我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第二個探究活動中,在學生明白了電磁鐵通電時可以產生磁性,請同學交流磁鐵有什么性質,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磁鐵有南北極,那么電磁鐵是否有南北極?如果有南北極的話,怎樣來證明。學生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交流,最后提出利用磁鐵的性質進行檢測:異極相吸,同極相斥。
三、增強點撥效度是有效探究的關鍵
學生探究與科學家探究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有教師指導,教師的指導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首先表現為課前教師要對探究所需的材料進行精心準備,并且親自“下水”實驗。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對學生探究過程進行科學合理的預設,還要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遇到的疑難進行及時有效的點撥,保證學生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探究。
上學期縣公開課《各種各樣的巖石》一課的教學,筆者把教學重點放在對巖石的觀察、比較上,不斷挖掘學生觀察、比較、分類的潛能,重視學生在對巖石研究過程中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力求通過多種活動將學生對巖石的零散的發現如珍珠項鏈一樣串起來,形成自己對巖石的科學概念。先是以“巖石展覽會”活動為切入點,積極鼓勵學生尋找身邊的巖石,幫助學生建立起巖石分布廣泛這一最基礎的科學概念。再讓學生選擇一塊自己喜歡的巖石進行觀察,讓學生明確用什么方法觀察到巖石的特征,前者引導學生采用多樣的方法觀察巖石,如:用肉眼看、鼻子聞、手去摸、釘子刻等;后者讓學生能夠遵循“觀察方法—觀察結果”的邏輯關系交流探究結果,課堂上比一比哪位同學發現的巖石特征多,然后通過全班匯報、交流,把學生零碎的發現組合起來,形成對一種巖石整體的認識,進而形成對某幾種巖石特征的認識。課堂中,老師多次強調對觀察結果的記錄,這不僅是觀察活動本身的需要,更是對孩子科學態度的培養。這樣的活動可以是“我的巖石觀察”也可以是“我們的巖石觀察”。觀察活動中,學生在個體探究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習慣雙人交流、四人交流,從而形成巖石分布廣泛,不同巖石在顏色、顆粒、花紋、手感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這一科學概念。
四、把握精彩生成是有效探究的亮點
在一些公開課、研究課上,教師為了追求教學環節的完整,教學設計的出彩,常常按部就班就教案而教,忽略了學生課堂上精彩的發言和智慧的火花。其實,在我們平時上課中,課堂出意外的情況就比較多,學生有時會提出許多出其不意的問題。課堂是一個未知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的生成因素,組織、參與、引導,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靈活地駕馭課堂。如,教學《認識巖石》這一課,教師讓學生借助放大鏡等工具來觀察三塊不同的巖石(為了便于區別,給三塊巖石分別標上1號,2號,3號)。學生觀察得很認真,有的小組發現1號巖石有黑色、白色的物體,2號有黃色的斑點,有的小組還發現1號巖石里面的顆粒比較大。老師進一步提問:“除了用放大鏡觀察外,還發現了什么?”馬上有一個小組代表說:“我們小組用小刀刻巖石,發現1號最硬,可能是花崗巖,3號最軟,用小刀刻時發現它的碎石直往下掉。”這時,有一手高高舉起的學生說:“不是的,我們的3號巖石不是最軟的,因為刻了沒有碎石掉下來。”面對突如其來的“反調”,老師沒有一筆帶過,而是耐下心來請有意見的學生回答:“不統一時該怎么辦?”聰明的孩子馬上再次進行實驗。學生實驗后,發現3號巖石是最軟的。剛才有疑問的小組發現,他們剛才刻的時候每塊巖石用力不均勻而導致了不同結果。像這樣學生出現爭議的時候,教師沒有包辦代替,而是引導學生再次尋找證據重新實驗。整個探究活動雖然延遲了時間,但滲透了科學方法的指導,對學生的探究能力的提高是有幫助的。這樣的課堂才有生命活力,學生的經驗才能真正得到鍛煉和提升。
簡約并不是教學的一種簡單化。簡約的課堂,體現了以生為本,關注學生如何學習的過程,更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深度解讀和加工,以及他們高超的教學手段。簡約而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每一個科學老師都要追求的境界。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