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發人的創造性、培養人的創造能力是教育的本質功能。著重論述了高職院校如何通過開設創造學課程來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創造學課程;創造能力培養
21世紀是經濟競爭的世紀,是科技競爭的世紀,更是人才競爭的世紀。而培養人才的關鍵是提升人的素質。作為為社會培養一流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的高等職業院校,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以學生的核心素質——創造能力作為學校的培養目標。而學校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通過課程來實現的,因此研究和探索高職院校如何通過開設創造學的課程,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創造學課程概述
教學是所有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課程則是教學活動中內容和實施過程(或方式)的統一,因而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們常說課程居于教育事業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臟”[1]。因此有必要對創造學課程做一番說明和了解。
(一)創造學課程的涵義
創造學(Creative Study)是研究人們在科學、技術、管理、藝術和其他所有領域中的創造發明活動并探索其中創造發明過程、特點、規律和方法的一門科學。以人類的創造發明活動及其創造能力為主要研究對象。它不僅研究人們在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般規律、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技法,同時也研究創造的環境及創造者的創造性人格。其目的即把探索出的人類創造發明規律及其方法盡快地交給普通人,從而有效地開發普通人的創造能力,提高其創造性,增強其創造能力,使得普通人也能夠進行創造活動,并不斷提高其創造活動的質量和創新價值。
(二)創造學課程的培養任務
通過創造學課程的開設,應使學生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培養
和鍛煉:
1.創造性個性及相關心理品質
與創造性個性相關的心理品質包括:好奇心和探究欲、獨立性與自主性、敢于懷疑和富于冒險等品質。雖然獨立自主是決定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在現今及以后社會,合作能力逐漸體現出在創造性活動中的巨大潛力,也應成為創造性人才必須具備的一
項素質。
2.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人腦所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腦功能的最高表現。其訓練旨在通過科技活動使參與者初步掌握創造性思維的方法,達到培養創造性思維品質。具體操作定義為思維的流暢性和廣闊性、思維的求異性與批判性、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思維的深刻性和精細性。
3.創造技法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造技法是創造學家根據創造性思維發展規律和大量成功的創造與創新的實例總結出來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通過對創造技法的學習,可以啟發人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人們的創造能力,從而提高人們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造學課程實施的具體措施
既然開設創造學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在講述創造學課程實施具體措施之前,必須對創造能力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高職院校的學年通常為五年(10個學期),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應貫穿于整個五年教學的始終,因此可以把創造學課程和專業課程相結合,概括為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首先,第一學期對新生進行有關創造方面的入門教育,以提起
學生對創造的興趣,這樣就可以開設一些有關創造歷史的課程。由于是為了引起學生的創造興趣和創造意識,對學生的考核可以是
讀書報告或創造人物小調查等,而不宜用考試的方式。
其次,第二學期到第五學期就可以開設一系列的有關腦開發和創造方面的理論課程:右腦開發、創造學、創造性思維訓練、創造性思維技法、創造原理、科研訓練方法、創新設計等。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學生既掌握了有關創造的知識,懂得了創造的方法,同時又訓練了自己的大腦,其創造的欲望也就產生出來了。
再次,以下的學習時間內就可以開設創造技能等實踐課程,
同時還要開設一門知識產權課程。不同專業的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一些實作方面的訓練,在實驗室或實踐基
地或企業產生出自己的創造成果,并通過一定的程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總之,高職院校培養的高等應用型人才,其應用不只是繼承性
應用,而且是創造性應用;不但是對現有知識、技術、方法的應用,而且是通過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創造性地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2];不但能勝任現實職業,而且能勝任將來的新興職業。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陳伏琴.大學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未來與發展,2000(04).
[2]王麗華.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目標定位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5(36).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應用職業技術學院社會
服務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