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中等職業學校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上課時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課,從頭到尾一刻不停地玩手機或看
報紙、看雜志,或相互聊天;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會努力表現出一副專心聽講的樣子,但實際上根本沒有聽課。面對這些不和諧的狀況,有的教師開始嘗試著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模式,卻似乎忽略了道德情感因素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作為情感因素重要手段之一的傾聽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自古以來,培養學生傾聽能力和品質一直是我國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無不強調“聽”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傾聽”已成為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它體現了對講話人的尊重,對于學習者本身來
說,也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學生學會相互傾聽,理應是教育道德價值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縱觀當前我國對于傾聽教育的研究都是把研究的對象定位為學生,強調的是對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實際上在我們看來,對傾聽教育的這種理解是片面的。因為傾聽是一種尊重,是一種能力。傾聽教育的理念認為,教育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
應答的過程,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的過程,即傾聽首先是教師的美德,是教師對學生的充分尊重,是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的前提和基礎。
教育不僅是科學,還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尤其在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許多教學藝術,傾聽則是其中之一。教學傾聽藝術的主體必然是雙向的——教師和學生的相互傾聽,教育教學過程本身就是教
師和學生相互交往、相互溝通的過程,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構不成真正的教學,教師與學生的相互述說與相互傾聽才是課堂的生命
力之所在,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我們不僅要求學生學會傾聽,還要求教師學會傾聽。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自降身份”,把自己放到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中去,做學生忠實的聽眾。
從學生的角度上看,教師如果能允許學生從自己已經建構的
知識和經驗出發對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闡述,讓學生充分地、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自己去認真地傾聽學生的見解,這樣就不會把學生當作被動的受教育者來看待了,而是把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體”來看待了,教師這種傾聽的過程在教師眼里也許是很不屑一顧的,但在學生眼里它卻包含著接納、理解、期待等多重含義,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到自己得到了尊重、平等,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這些都是學生實現自我的動力,尤其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
說更具有特別的意義。并且,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傾聽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見解,可以準確地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什么地方還是一知半解,有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使課堂更有效率,也利于教育道德價值的實現。
從教育的功能上看,教育的使命不僅僅局限于向學生傳授知
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由于社會的偏見,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往往被看做是“雙差生”,因此,在中職學校的教育中幫助學生擺脫心理的陰影,教會他們學會做人是中職教育的應有之意。青年學者李政濤指出:“傾聽為教師的道德轉化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傾聽教育與其說是一種教學藝術,倒不如說更是一種道德教育。教師與學生的交往除了課堂上的交往,課后師生之間的交往也是教師與學生心靈溝通的重要途徑之一。中職生由于心理上的陰影,總認為他們是同齡人中的弱勢群體,他們更需要在課堂之外與教師的交流。所以在中等職業學校中,課后教師更要學會傾聽學生。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能夠接受學生碰到某一新問題時表露出來的畏懼和猶豫。”教師善于傾聽是教育互動的基礎,傾聽是心理輔導中的一種技巧,含有參與、專心、注意之意,它不僅指單純的聽,還包含有許多的反應。在課后師生的交流中,教師如果能做學生忠實的聽眾,認真傾聽學生訴說在學習、生活、工作中的種種問題,那么就會使學生認同教師,心理上的認同會對學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使他會對教師產生一種信任
感,從而感覺到教師與他們是平等的,是值得信任的,那么當前中職學校學生管理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樣的教育效果比單純的道德說教要好得多。同時,由于教師學會了做學生的忠實聽眾,這一行動對學生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也能學會善于傾聽別人,從而有助于學生良好傾聽習慣的養成,也更能體現出教育的道德價值。
傾聽需要智慧,傾聽需要賞識。因此,教師應積極地改變固有的教育理念,樹立平等、尊重、賞識每一位學生,做學生的忠實聽眾的教育理念。師生在相互傾聽過程中可以產生思想的碰撞、知識的匯聚、情感的融合、人際的和諧。傾聽也是一種信息捕捉的方式,具有良好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不僅僅能聽到學生的話語,更重要
的是還能從學生話語背后捕捉到學生的思想和需求,并加以引導,從而能夠更好地引導學會做人和學會學習。尤其重要的是當學生發現自己那些隱藏不露的需求思想被老師精心呵護時,他們必然
會與教師建立起樂于交往的關系,同時也使自己更充滿自信,讓他們體會到作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生命體而充滿喜悅之情,這必然能實現教育的道德價值。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都市職業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