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廣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對“教書育人”這一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關鍵議題進行了研究探討。學生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只有經過老師的加工、打磨,才能成為眾人矚目的寶玉,而教育就是這一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教育為本,德育為先。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不再是空泛的說教了,而會是意趣盎然的,極具效果的?,F在就中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談一談我的粗淺看法。
一、在備課上下工夫,使潛藏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浮上來
英語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主題,每一個主題里都蘊藏著豐富的德育內涵。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健全的情感,使他們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學生可通過對中外文化的學習和比較,拓展國際視野,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培養建立在對本國文化深刻理解與認識基礎上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在教學中抓住時機,適時進行德育滲透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并抓住契機,及時進行德育滲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德育真正落到實處。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兩種現象:(1)雖然很多教師在備課中樹立了德
育目標,但在教學過程中卻忽視了,將其置于一旁,或簡單概括,沒有把其思想意義真正落到實處,忽略了教材的思想性。(2)英語課堂像上政治課一樣,滿堂思想說教,使學生不勝其煩。這兩種現象都達不到德育的目的。要想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教學時間,恰到好處地花上一兩分鐘就能達到目的,關鍵是要“有的放矢”,讓學生隨著你的指揮棒去思考。如在讀完一篇有意義的故事后,可問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is text?讓學生打開想象的天窗討論、探究,這樣既開啟了學生的思想,又創設了創新思維活動的話題,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閱讀練習后,我們可設計一些Do you think...?Could you
please tell me...?Why or why not?Why do you like...?讓學生多練習一些自己總結的主觀性問題,從而使其用心感受課文中蘊含的實際含義,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若長此以往,學生每學完一篇課文后就會去思考自己的感受體會,這樣教育效果在學生身上就會扎根、壯大。以便他們在將來的實踐中能冷靜應對,成熟起來,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三、在課外活動中促進德育滲透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意志品質教育、審美教育的主陣地。因此,對學生的德育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還要在課外活動中有效滲透。我根據中學生的特點和授課的內容,相應地進行每日讀英語美文、英語角、英語廣播、英語游戲等一系列的課外活動,來深化教學內容。課內課外有機結合,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雪絨花》這首歌的歌詞飽含愛國情感。我很快找到這首歌英文版的歌詞,讓學生學唱。當他們聽到熟悉的旋律,看到新鮮的英文句子,馬上就激情高漲地學起了這首歌。當然也接受了中英結合的歌詞的含義,并且在學唱過程中學生還接受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另外,英文報紙、英語廣播對促進學生的德育滲透也是必不可少。我們每天在班級里舉行英文熱點新聞發布會,這既活躍了班級氣氛,又讓學生增長了見識,很受學生歡迎。因為在這一活動中我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和直接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空間。讓他們在活動的合作和競爭中培養了高尚
品德。
四、發揮教師的先行作用,做好學生德育的引領者
加里寧認為,教師是道德認識環境的創設者,同時又是學生道德的楷模和導師。所以,我們的言行舉止以及對待每一現象的態度都會對學生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有人常這樣說:“什么樣的老師教出什么樣的學生?!边@句話是經驗之談,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影響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提高自身文化素質、不斷完善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以及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素質,才能起到對學生教育的先行作用,才能為學生心理、思想的健康成長指引方向,才能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光榮
稱號。
總之,在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是必要的。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學到英語知識的同時,得到適時的思想道德啟迪。教育是一個伴隨人一生的旅程,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去影響、感化和教育學生,就一定能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教書和育人有效地統一起來。
(作者單位 江蘇省豐縣王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