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因素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無不是用激情去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教師要以情激趣、傾注愛心,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因素;興趣;情感特征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語文教師要取得課堂教學的高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學作品達到情感的融洽、神會。在近二十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筆者努力探索,深感于此,且做如下幾點淺談。
一、以情激趣,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緊隨著情感。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首先要溝通師生感情,讓學生理解老師勸學的目的。使學生明白,學好語文對于日常生活、今后工作和交往是多么重要,教育學生把學好語文與實現個人遠大的理想抱負結合起來;與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昌盛結合起來,建立崇高的目標,便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
提高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心,也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很多學生提及語文,就覺得語文浩瀚無邊,不知如何入手,這就得靠教師的積極引導,堅定其學好語文的信心。
進入高中階段,上好第一堂語文課。教者要根據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情況,聯系社會實際,選擇生活中典型的例子,選擇一些中職語文課本中優秀的詩文段落做激情洋溢的背誦,從而初步建立起學生與老師、與教材的情感紐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
二、講究課堂藝術,把每一堂課設置成一個有起伏的情節整體
戲劇有情節,情節有高潮。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讓語文課堂教學像戲劇表演一樣,開端有懸念,發展有起伏,結局有回味。一堂成功的語文課,要能讓學生都成為出色的演員,全身心地參與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課教活、教新,凸現一個“樂”字,讓學生在愉悅中獲取知識。
在教學“平凡人的幸福”專題中,講授結束后,筆者讓學生從愛與幸福、人道主義的角度,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紛紛發言:
“老王雖然地位貧賤,但臨終前卻把最珍貴的遺產贈送給作者一家,說明他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很值得我學習。”
“他們生活艱難,不被人重視,卻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
……
于是,筆者設計本單元以“當今社會,不同階層的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為主題的作文創作,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生活,提高語文鑒賞力和認識世界的水平。這一專題的教學活動余味無窮,讓學生終身受益。
三、傾注愛心,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創造力、生命感和價值感
現代教育論認為:“學生是人,人有感情、有思想、有人格,有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是處在動態中的個體,教師不可能強迫學生到成人世界里來。”語文教師應該永遠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理解學生、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把他們真正當作學習的主體,用愛心去溫暖他們,關注他們。
筆者去年接手了一個班級,前任老師在移交工作時介紹說,這個班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學習帶頭人,學生學習缺乏自信心。接手后我也明顯地感覺到這一點,于是便尋找突破口、出發點,引導學生完成自我突破。班上有一個張姓同學,幼年時患過急性腦膜炎,成績不理想,家里人對他的學習也缺乏信心,不太支持,可他自己卻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在他的堅持下,家里人才把他送到了職校上學,只要求他完成中專的基本學業即可。因為他數學等理工科成績較差,經常被其他同學嘲笑,個別老師也對他不以為然。盡管如此,我還是發現了他身上的閃光點:堅強樂觀,愛好文學。針對他本人的學習特點和全班的學習狀況,本人及時做了家訪,細致地了解了他的家庭情況,取得了家長對他的理解支持,肯定了他勤學好問的精神,并做通任課老師工作,對他進行了針對性的個別輔導,使他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上課也更加專心,數學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在第一次全校墻報評比活動中,筆者抓住這一契機,讓其擔任總編,鼓勵他為墻報主題進行寫作,并將他寫的作文《三月,我們放風箏去!》作為本次板報的頭版頭條。活動的成功策劃,既增強了這位同學學習的自信心,又提高了他的作文水平和在班上的“社會地位”。更為重要的是,在他個體進步的實際影響下,全班同學都真正認識到了一個事實:即便在中職階段,學習也是終極目標和任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好地實現自己未來的理想。由此,班級的學習風貌煥然一新。
情感因素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無不是用激情去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如何區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學習成果,筆者認為,情感特征是最有價值的標準。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既為人師,愛孩子,愛學生,我們義不容辭!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都職業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