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應積極從思想品德課教學入手,創造全新的課堂教學情境,積極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在新課程指導下,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提高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增強自己對社會的責任。
關鍵詞:思想品德;社會生活實踐活動;探究活動
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國素質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思想品德教育中,老師將社會道德理論轉變為知識教授給學生,讓學生領悟到道德與責任,這對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社會責任都有幫助。很多老師認為,掌握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內容才是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成績的關鍵,雖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卻在教學的過程中忽略了其實質,沒有達到實效性。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如何發揮教材的實效性,真正起到發揮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作用,是初中政治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不夠重視課程的教學目標
開展思想品德課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能力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只是為考試而教學,為了能夠讓學生取得好的成績,升到喜歡的學校,因此特別注重知識點的掌握,導致學生出現了高分低能的情況。
2.教師自身素質與學識不足
思想品德課重在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它蘊涵的知識是廣泛而深刻的,如果教師沒有廣博的學識、扎實的專業知識作為指導,就無法做到言傳身教,但實際上很多老師的教育能力沒能達到應有水平。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教師的學識與修養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擴大知識量,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有很多老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去創新、不去思考,一套教學課件可以教授幾屆學生,這是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3.對課程內容的了解不夠透徹
在教學中除了要加強對本課程的教學外,還要注意加強思想政治課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如果沒有實現課程的整合,那老師講述的內容就往往太過片面,缺乏駕馭教材的能力。原本應該結合在一起的知識被分割成幾個部分,導致知識之間缺乏內在聯系,構建不了系統、全面的知識體系,學生學習起來也很零散,系統性不強。同時,教師在教授內容時過于形式化,難以做到現實與教學的結合,使得學生難以理解與掌握課程內容。
4.實踐活動過于形式化
雖然思想品德課程內容源于實際生活,但只從書本知識中去獲取知識,無法真正提高學生對社會的了解程度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也有不少老師建議開展實踐活動,但是,絕大多數的初中學校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問題,實踐活動只是走個過程,達不到真正的目的。
二、如何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實踐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學生不僅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學習活動,還要到社會生活中去走動,走進社會,融入生活,學生在與社會、生活的接觸中,才能慢慢了解社會,了解人類生活的環境。這樣才能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融為一體,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明確其將來所要肩負的責任。
1.聯系現實生活,進行問題探究
教學是一個學習知識、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教師、教材、學生間相互交流的過程。作為老師,首先要樹立起榜樣,要用真誠、正面的情感態度去對待學生,使其產生強烈而積極的內心體驗,并將這種體驗化成學習的動力。在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社會生活資料的搜集,在教學時針對教學目標、內容,精心預設生活情境,將課堂問題設置到實際生活場景中,通過師生間、學生間的多邊互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教學情境中理解知識,促進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提高。
2.回歸生活,在實踐中落實知識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從社會實踐調查中去獲得信息,或者利用網絡或圖書報刊資料,比如《半月談》等,幫助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祖國、國家執政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只有對思想品德知識的理解還沒有達到最終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的目的在于能將所學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創造性的運用,這才是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教師布置的作業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知識也只有在運用中才能被學生真正掌握,并得到檢驗和發展。在深入生活的學習與思考中,學生才能感受到思想品德的真實性與生活化,增強學習知識和技能的信心與動力。
3.要不斷貼近社會生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作為老師,不應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去對待學生,而是要和學生成為朋友,去營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圍,建立和諧、輕松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認知、情感已經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這些能力最終能幫助學生提高對社會的認知能力。但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對思想品德課的排斥或不接受,導致課堂氣氛僵硬沉悶,學生需要活潑的課堂氣氛來順應青春期學生的激情,因而,貼近社會生活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就顯得尤其重要。
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下,很多教學模式已經無法再適應社會的發展了,而教育的初衷就是讓學生從中學習知識,受到教育,傳統的教學模式證明了教學成果的失敗,這就提醒我們,傳統的教學并沒有深入實踐、走進生活,沒有達到教學的目的,與社會脫節,這對學生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是沒有實際幫助的。因此,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快速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像說書一樣闡述書本內容,而應該與實際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為中心,才能最終為學生的發展作貢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樹立崇高的理想,為人們服務。
初中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社會認知能力,培養端正的人格品德的關鍵時期,因此,學校及教師應該特別注意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我們需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去解決。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不能因為太過注重學生成績,而背離了思想品德課程的宗旨。所以,教師在教授思想品德課時,既要重視教學成績,也要注重學生思想與品德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曹銀迪.新課程理念下政治“生命”課堂的構建[J].吉林教育,2010(1).
[2]曹旭東.淺談思想政治課的快樂學習[J].成才之路,2010(3).
[3]管林峰.初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湖塘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