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對“教”和學生對“學”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分層教學隨之而出,它是解決班級授課制在課堂上顯現出的先天不足的最佳途徑。然而“教”與“學”之間仍存在很大的問題,教師應綜合我國教育界關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分層教學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成果,并結合教學實踐,探討“教”與“學”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教”與“學”;學習興趣;“金字塔式”教學;辯證理論
眾所周知,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是“班級授課制”的最早提出者,在其風行三百多年后,這種授課制的種種弊端與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的矛盾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曾在一次報告中說道:“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為了突出這個主體,不妨這樣說:學生背上書包,邁進學校,走進教室,拿出教材,開始學習”,這句話充分反映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突顯了“教”與“學”的辯證關系。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今中外名家無不對自己的事業有強烈的興趣,而且多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有自己的興趣。可見“興趣”對學生的認識和學習是何等重要。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達到“想學—學會—會學”的良性循環呢?
1.通過生活事例,從心理上引起學生的重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經常融入學生中和學生談心,及時了解他們的情況,提出適合他們的建議,讓學生感覺有依托感和安全感。另外,也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設計稍加簡單的運算就可以回答出的題目,或者通過考試、習題講解或者出快速搶答題等形式,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成功破題,搬走絆腳石,并及時給予表揚,建立他們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學習能力,增強數學學習的勁頭,提高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形成學習的內驅力。
2.積累淵博知識,提升教師人格魅力
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教師必須有淵博的知識和一定的人格魅力,那么何為人格魅力呢?人格魅力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對于單純的學生來說,一個有氣質、有淵博知識、有道德的老師,是他所尊敬、所喜歡的老師,俗話說“愛屋及烏”,那么他們對這位老師所教授的這門課程就會有興趣學,順理成章,這門學科就越愛學,越能學好,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3.改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靈活運用,使之自然貼切、新穎有趣。生動活潑的比喻,可以使抽象、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簡單化,使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
如在“二次根式化簡”的教學中,為了徹底糾正學生解題時易犯的■=a的錯誤,要求學生解題時先用絕對值保護來過渡,即■=|a|,告訴學生要化簡■先讓a脫掉帽子(根號“■”和指數“2”)走到門口(絕對值符號),至于何時走出門,這要看a的體質(正、負、零),體質強壯(a≥0)的直接走出門;體質虛弱(a<0)的必須戴上一條圍巾(負號“-”)以防感冒。學生聽了開懷大笑,情緒興奮。學生在笑聲中,激發了主動學習的火花,理解和掌握了知識的內涵。恰當的比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也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從而激發其學習數學的欲望,達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金字塔式”的教學方法
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美國學者卡羅爾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夠的時間(或是學習機會),再具備合適的學習材料和教學環境,那么,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可能達到既定的目標”,即主張“學生主體,知識分層,分層教學”。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金字塔式”教學模式,即了解本班學生的學情,首先將學生按照基礎好壞和對知識的理解深淺分成A、B、C、D四組,然后教師將學期的課程全盤掌握,每天上課的時候,將知識分成基礎知識(一層)、應用知識(二層)、提升知識(三層)、升華知識(塔頂)。針對不同組別的學生,給予不同層次的知識要求,這樣的做法不僅使每個學生上課都有事情可做,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每個學生課堂上學有所得,再利用“傳幫帶”的方式,把每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引導到“金字塔”的塔頂。
三、“教”與“學”的辯證互長
《禮記·學記》曾提到:“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即“教”和“學”兩方面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和促進。從哲學角度來看,這句話充分反映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具有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前面兩點提到的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教師對知識的“金字塔式”分層,充分顯示了哲學的辯證思想。作為教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度生”的,“教”其實就是教化,是一種手段,是將具體的知識、概念、機能傳授的過程。俗話說得好:“良師如佛。”當教師能做到這些的時候,學生就會對該門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此,教師就會從教學中體會到快樂,學生也會從學習中體會到樂趣,這樣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環,這樣的過程就真正達到了社會賦予學校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楊寶建.新課改形勢下自主學習物理教學模式初探[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3(5).
[2]魏書生.學校管理與教育現代化[R].http://www.bjjczx.cn,2011-11.
[3]張光芒.從“啟蒙辯證法”到“欲望辯證法”[J].江海學刊,2005(2).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