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為了配合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大力實施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鐘啟泉、崔允■、張華主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出版,其中一節專門介紹了有效教學的由來與發展,認為有效教學是解決現存中小學教學問題的一種方案,是推動“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實踐持續深化的得力助手,并對有效教學含義從“有效”和“教學”兩個角度來界定,提出了有效教學的理念,自此,有效教學的研究熱潮自上而下地開展起來。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始終在關注、探索、實踐有效教學。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談談對有效教學的實施和體會。
一、轉變教育思想,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
課堂教學的中心是學生,課堂教學的核心是研究如何讓學生和諧、健康地發展。教師要轉變思想,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相信他們、欣賞他們,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學會愛護學生,挖掘他們的潛質,讓他們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培養和發展。教師要堅持在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創造性,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并不斷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良好的課堂環境氛圍中,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有效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將得到具體的貫徹落實。
二、以學生為本,激發他們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名教師,要走進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了解他們的認知水平、所關注和經常討論的話題、所追求的目標和生活以及他們所崇拜的明星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地溝通,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喜歡上我們的課。
課堂上,我經常采用小組比賽的方式來復習鞏固新授單詞。一般來說,初中學生是不太喜歡記憶單詞的,但是采用比賽的方式容易激發他們“不服輸”的勁頭,小組合作、競爭,又有利于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所以,他們往往非常感興趣。比賽之前,要給他們充分的準備時間,小組成員之間分工明確,就如同我們的辯論賽一樣,每組每個成員有必答題(如課標上要求“四會”的詞匯),也有搶答題(根據構詞法適當地延伸的詞語),這樣,既檢驗了大多數同學的學習情況,也有利于學習目標的提高,如此,課堂將更有效。
三、靈活多樣地組織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是教師的第一教學智慧。幽默的語言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而外語是離不開幽默的。教學中適度的幽默除了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促進學生的積極學習外,還可以幫助學生增強長期記憶,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
組織教學時,要注意方法。當然,教無定法,只要能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我們都要嘗試,因人、因時、因地、因內容的不同而靈活多變。任務型教學是英語教學中常用的方法。這里,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當前的知識結構,任務不能太難,那樣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達不到教學目的。而教學活動的精髓貴在設計,這是有效教學的載體。因此課堂活動各個任務間的設計都是以一定基礎為前提,并環環相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整個過程都是為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的服務的。
四、把握好課堂,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和機會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作為教師,必須是有效的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明確《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于各知識點要求的層次,要有效地進行教材的整合。
1.設置清晰準確的教學目標
目標要清晰、簡明。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化教法。內容要適量、適度。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教法要有效、靈活、恰當。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教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要根據學生情況出發選用恰當的教法。
2.課堂的有效組織
把握每課所對應的課程標準,仔細閱讀教材,梳理每課的教學內容,構建知識網絡,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有效教學既包括對教材的“再度開發”,教師“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課堂上一定要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做到清晰精練、重點突出、邏輯性強;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者在備課時應預設,講課時要調控。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課的角度來安排時間。浪費的時間越少,課堂的密度越大,教學質量就越高。教學組織要面向全體學生,應該使所有學生都受益。
學生是有很大潛能的,教師要盡可能提供一切機會幫助學生發展潛能。在課堂上,我們要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他們的潛能,促使他們把人類認識的成果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能力等。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更要鼓勵他們開口說英語,更要給予關注和鼓勵。當然,設計的問題要有技術含量,還需要學生“跳一跳”才能解決,從而滿足學生參與課堂的愿望和獲得成功的渴望。
當然,要想有效地搞好初中英語教學,還要關注學生的課外作業,重視對他們的評價等。無論怎樣,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的、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的都是有效的,作為教師,我們應當繼續探索甚至長期堅持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J].教育研究,2007.
[2]鐘啟泉,崔允,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22-234.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踢球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