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高度重視農村教育,2001年以來響應國務院政策,各地進行了又一輪較大規模的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績,同時也存在很多的問題及負面影響。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問題;對策
義務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和國民素質教育的奠基工程,是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普遍落實,生育率下降,導致了學校的生源嚴重不足,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大量浪費。因此國家為解決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問題,2001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將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列為一項重要工作。
一、調整的背景分析
1.學齡人口下降
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生育率下降,加之城鎮化的發展,農村中小學生源減少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因此,學校和教學點的學生減少,有的學校甚至無學生可教,一度出現空校的現象。由此可見,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是農村學齡人口減少的客觀要求。
2.農村稅費改革
不可否認,稅費改革得到了億萬人民的衷心擁護,但是也引發了一些新的問題,取消了教育費附加,致使縣政府負擔過重,學校危房得不到改善,教師工資無法按時足額地發放,農村教育經費緊張的問題凸顯出來。因此面對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縣及縣以上政府均希望通過壓縮校點,擴大學校規模來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減輕財政壓力,于是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就成為農村稅費改革后政府的一種自然選擇。
3.城鎮化的必然結果
城鎮化的主要特征為人口由鄉村向城市轉移,以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城市區域的擴張。由于城鎮化的增長速度加快,城鎮化過程中鄉土農村的經濟社會發育程度、人口集聚程度以及相應的文化程度等出現了與以往的差異,因此按人口規模和轉移趨勢規劃學校布局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二、布局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1.家長方面
布局調整后孩子上學路途遙遠,高年級的學生不得不住校,住宿費用很難支付,孩子太小,自理能力差,父母放下手上的農活去“陪讀”,導致農活無人料理,無經濟來源,陪讀的費用更是負擔不起。經濟條件稍好的學校會為學生配校車,但由于經費投入有限,校車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家長很是擔心。
2.學生方面
在學校寄宿的學生,因宿舍環境衛生欠佳,食堂飯菜質量不高,因此學生的健康很難保證。走讀的學生因要走很長的路上學,時間大量花在了來回的路上,睡眠的時間縮短,復習的時間也很有限,因食堂的飯菜不合口味學生干脆從家里帶來口糧,在一個學生正需要營養與充足睡眠來長身體的階段,這樣的條件怎能跟上學生的成長需要。
3.教師方面
被撤并的學校的老師面臨著再就業的困境,就算二次轉崗成功,到新學校能否適應新環境、新的學生、新的管理制度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對于民辦教師就是下崗,在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
原學校的教師對于班額擴大后的學生及班級管理有點適應不了,對新來的同學要全面地了解,對新同學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要及時掌握情況,并要在第一時間解決。對教師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4.調整后的校產
很多農村的小學都是村民集資辦的,屬于集體財產,調整后校產很難界定性質,因此村委會也很難將校產合理處理,導致了校產的閑置。
對于希望工程,新建的學校沒有幾年因為布局調整導致新的教學樓成為空殼,這些學校的校產有些村委會能很好地利用,比如把學校轉給幼兒園,或者拍賣轉成門面房。但是很多時候沒能很好地配置,導致資產浪費或者造成了糾紛。
三、應對策略
1.國家加大教育經費投入
改善住宿條件,消除校車的安全隱患,給學校配備好的有愛心并且負責任的生活老師,讓家長放心。
2.食堂飯菜質量要符合國家標準
讓學生能寄宿的盡量都寄宿,這樣學生就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和學習時間,保證學生有個健康的身體,為國家培養合格的棟梁之才。
3.做好教師轉崗工作
使新轉入教師有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做好教師激勵制度的管理;對教師進行提前培訓,使教師能很快適應新變化的環境,能很快進入工作狀態。
4.做好校產的定性工作,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5.政府要正確領會中央的政策與精神,不能完全不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
作為人民父母官,要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福利。孩子是父母的一切,是父母的希望,政府不能為了追求政績而不顧人民的意愿。
總之,中央制定布局調整的政策是應時代要求,是必要的,但是在調整的過程中盡量做到科學、合理。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