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認為,培養學生正確的藝術學習欣賞情感態度,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審美價值觀和學科綜合素養發展需要。由此可見,從學生的課程學習發展需要出發,注重培養其豐富的情感態度和高尚的審美價值觀是優化課程教學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美術審美情感觀,增強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加深識記理解;激活學生課程學習的內驅動力,豐富其藝術情感思維;培養學生高度的美術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課程教學運用效果。
一、探究事物現象內涵,培養學生的深厚美感
客觀事物或者學習對象的客觀存在具有千差萬別的特性,這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義所在。從事物的現象出發,注重其中的美術內涵挖掘,能夠為學生提供可發散的思想情感源泉,同時,能夠讓學生在探究事物現象內涵的過程中,形成富有辯證意義的社會審美價值觀。
從事物的現象以及內涵特點出發,深入探究其中的客觀性和多元化,讓學生形成豐富的美術情感思維,更為其發現美感奠定堅實基礎。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尊重學生的獨特思維,鼓勵學生運用質疑思考的方式來深入探究其中的多元化表達意義。其次,結合文化背景,多層次性探尋作者的創作思維情感,從社會的深廣背景意義中去發現文化價值內涵。最后,培養學生唯物主義辯證審美觀,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運用符合人類認識和發展規律的觀點來對審美對象進行思考探究,讓學生能夠形成科學規范的學習思維。
二、超脫審美功利主義,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現象告訴我們,人類的思想情感融入審美事物中就會形成一定的功利性。這樣的功利性客觀存在,不僅影響了學生正確的評價欣賞思維,容易使作品的思想內涵陷入一種膚淺的思想境地,還讓學生在審美判斷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式,缺少應有的豐富性。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根據審美的基本要求和運用原則,從生態性和價值意義出發,多以豐富的人文性和客觀性來審視審美現象,以豐富學生的學習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修養和豐富的知識,教會學生從審美事物的本質去深入認知、感悟審美對象,形成豐富的感性思維。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從文化發展的內涵價值出發,深入思考作品的發展意義,建議學生帶著自己的思想情感去體味其中的美感價值內涵。
在名畫的欣賞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作品表達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以與創作時代相似的內心情感世界來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理解感悟和生成想象,從而讓他們具有正確的情感體驗觀。同時,教師可以從名畫的人物表現風格、畫像的構圖特點、事物呈現方式等方面分析,深入探尋其中的人物內心情感世界。這樣深入理解作品,不僅能夠體現審美的深度和廣度,形成富有特色的審美價值取向,還能夠讓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激活自身的思想情感,豐富文化知識和運用技能水平。
三、尊重多元發展需求,增強學生的心理效能
滿足學生的課程學習發展需要,尊重學生的學習個體差異,讓學生的學習發展得到滿足應該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任務。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學生課程學習的主人翁地位,讓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得到全面滿足,這樣有利于激活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教學實踐來看,尊重學生多元發展需要,能夠讓學生主體價值得以體現,體現“生本主義”教學理念,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讓學生的多元學習發展需要得到全面滿足,能夠讓學生的視野和知識經驗得到進一步豐富。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讓學生能夠在自由化和和諧式的課程教學中體味美術的美感和情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發現事物現象的主題價值。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學習的自由表達和探究權利,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主張,體現其學習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多以發展性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點滴進步,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興趣。
總而言之,從學生的學科綜合素質發展需要出發,關注學生的課程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審美價值觀,不僅是課程的教學目標,更是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健康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美術審美情感觀更是滿足其課程學習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鄭集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