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促進學生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要挖掘音樂教學中的人文精神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音樂欣賞教學;人文精神;人文素質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態和載體,音樂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因而音樂課程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镀胀ǜ咧幸魳氛n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高中學生接受音樂教育主要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擴大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藝術審美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長期以來,音樂教學過分注重音樂形式、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人的因素,不重視人的個性、尊嚴、價值,不重視人生理想、人生信念對人成長的重要性,使得音樂教學本身具有的人文特征逐漸被淡化。新一輪的音樂課程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那么,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從音樂鑒賞中獲得對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真正發自內心地去關注人的生存、人內心的感受,學會間接地與創作者在思想、情感上交流,從而學會認識自身,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呢?我覺得只有教師深入了解音樂教學內容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才能在教學中積極、靈活、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養??梢詮囊韵路矫嬷诌M行:
一、從民族、歷史的角度著手
歌劇大師瓦格納說:“藝術永遠是社會制度的一面鏡子”。在西方,為什么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馬太受難曲》等作品都彌漫著濃烈的宗教氣氛,那是因為,當時的歐洲,人類尚在混沌中,有許多現象都無法證實,于是,他們把自己交給了上帝和神,就像宗教徒、“音樂之父”——巴赫所認為的:“所有音樂的目的及其始終的動機,除了贊頌上帝純潔的靈魂外沒有別的?!庇譃槭裁础白杂伞⑵降取⒉邸睍蔀樨惗喾耶吷非蟮睦硐??那是因為,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正值他風華正茂的年齡,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奠定了他一生的人文哲學思想基礎。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以儒、道互補為基礎的,它有著豐富的藝術創造和健康的審美觀念,特別強調藝術作品文與質的和諧、情與理的統一,喜歡自然與人心的雙向交融,推崇思想道德高尚的作品,體現了一種平淡、中和的特征。它的文化精髓不僅滲透在杜甫的詩、韓愈的散文、辛棄疾的詞、顏真卿的字中,而且滲透在《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里,彈弦拂徽的古琴音樂行為,就是中國古時士文化的鮮明印證。
二、從地域、環境的角度著手
19世紀中后葉的法國文藝評論家丹納,在他的《藝術哲學》中提出:“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動植物界的產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p>
環境是客觀的外部原因,不同的環境,由于地理的、氣候的各種差異,就會形成不同的地域、各種相異的文化形態和精神世界。不是有句俗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嗎?為什么江南的民歌大多結構規整,音調平穩、舒緩,風格柔美委婉、清麗優雅?那是與南方碧綠的良田、充沛的雨水、幽曲的弄堂、魚鱗似的瓦頂、彎弓般的石橋,吳儂軟語的水鄉風情分不開的。又為什么陜北的《信天游》高亢、粗狂,無論是表達喜、怒、哀、樂中的哪一種感情,在音樂表現中大都講求音域寬廣、音調高亢、旋律跌宕,給人一種勇敢、堅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那是因為陜北那一道道山、一道道梁、一道道溝,還有那無邊無際廣漠荒涼的黃土地所造就的。教師要讓學生從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角度領悟到不同地域民歌的不同的人文精神內涵。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必須注意存在于音樂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只要積極思考,善于發現,善于總結,善于歸納,我們就能找到讓人達到至高境界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05.
[3]鄒尚智.研究性學習理論與指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禮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