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上下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大量優秀的古典文學作品流傳于世,成為我們華夏文化經典的寶藏,其如瑰寶般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因此說文言文是初中語文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古文的學習可以發揮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了解我國語言及文學發展的歷史。怎樣才能做好文言文的教學呢?這是每一名初中語文老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明確文言文的教學目標
在進行古文教學前,應明確教學目標。每一篇古文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學價值和寫作特點,教師在教學前應該明晰本篇文章的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詞、句的字面意思,體會現代語文和文言文的區別,這應該作為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目標之一。除此之外,教材編者在選擇文言文時,也是充分考慮了文言文的文學性及思想性的,教學時應該讓學生通過文言文的學習領略文章的文學價值和作者的人生態度及思想內涵,品味文言文所承載的歷史、人文,體會文章的用詞美、結構美、語言意境美,從而陶冶學生的性情,提升他們鑒賞文字的能力。
如初中教材中選擇的《愚公移山》《陋室銘》《愛蓮說》,這幾篇經典文章,真是百讀不厭,文字中所蘊涵的文學價值和思想性,是其千古流傳的主要原因,必須讓學生充分領略和理解。對這樣的古文,教師應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在文言基礎的學習中,適當進行文學美的賞析,感受作者的情懷,體會文字的意境。在情、景、意方面,對文學作品進行品讀、學習鑒賞,領會文中之道、文字之趣、韻味之雅。所以教師應把以上所談內容作為文言文教學的目標。
二、調動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來自于興趣,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興趣,就可以產生強大的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學文言文,首先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學生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和前提。學生由于對古文的陌生和神秘感,導致他們對古文的學習產生畏難情緒。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喜歡古文,首先就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趣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所創新,此時,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思維模式就很適合。方法要新,手段要活,多種教學方式靈活運用,讓學生領會古文內部蘊藏的風情。利用成語、俗語、固定短語進行引入,讓學生體會文學的力量和淵源。
如進行《桃花源記》的教學時,可由成語世外桃源引出;《醉翁亭記》由固定短語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用荷花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引出《愛蓮說》;講述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導出《馬說》等。學生不熟悉古文內容,但熟悉這些成語和短語,用這樣的方式引出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成語形成的源頭,教學效果也會比較好。
三、注重古文的閱讀
古文具有一定的韻律美,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習慣了現代文的閱讀,對古文的閱讀有困難——掌握不好句式結構,不知道如何斷句。教師要指導學生重點進行朗讀,在朗讀中品味文字的內涵,品味古文的音韻,朗朗上口的朗讀是學生學習古文的重要內容。只有熟讀才能成誦,只有百讀,才會現意。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為重點。每教學一篇課文都應從范讀、朗讀、誦讀“三步曲”開始,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在誦讀中提升。很多的古文特別適合朗誦,如《岳陽樓記》《愛蓮說》等,著名篇章特別適合朗讀。在朗讀指導中,還要注意調整重音、語調、停頓、音量等不同的變化的結果,詩文原文的韻味才會被學生品讀出來。
做好文言文的教學,可從很多方面入手,如字、詞的學習,如課前的預習、學后的復習、課外的延伸等,都是幫助學生學好古文的重要方法。教師要善于利用身邊的條件和環境,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氛圍,從而提高古文學習的效率。
(作者單位 青海省茫崖行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