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新局面下的中等職業學校會計教學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求,特別是課程體系越來越顯出其自身的弱點與不足。針對存在的問題,對會計教學改革提出設想,修正會計教學目標,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按崗位實施教學,加強實踐教學,提高教師
素質。
關鍵詞:會計教學;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改革
隨著《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新局面的要求,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傳統會計教育的不足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教事業的迅速發展及中等
職業學校入學生源的素質變化,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
與實訓教學越來越顯示出自身的弱點和不足。
(一)教育目標不明確
在中國,會計人才需求方和供給方之間的聯系比較少,不知道需求方到底要什么樣的會計人才,更不知道如何真正讓學生學以致用。目標不明確,課堂教學也就成為一種填鴨式教學。會計教學一般是大部分時間用來理論學習,在實習前進行模擬實訓。大多數學生迫于就業壓力,對實訓內容沒能弄懂、吃透,導致對市場需求盲目自信,無法準確定位。
(二)課程體系不合理
課程設置缺乏整體規劃,不同課程間的重復現象嚴重。在課程設置上各科目間各自為政,忽視彼此間的聯系,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況且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部分課程的內容難度太大,學生不易理解更不能掌握,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同時,在教學中,基礎課及計算機課就占用了40%,剩下的專業課中又以理論課為重點,實訓課比例只占30%,遠沒有達到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1∶1的標準。
(三)專業實訓不完善
會計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在會計教學計劃課時安排中,理論課占專業課教學的70%,而實訓課只占30%,忽視了實踐教學活動。并且會計實踐往往在畢業前安排幾個月的校外實習,有的學校讓學生自行聯系實習單位,實際上很多學生因聯系不到專業對口
的單位而無法真正得以實習,達不到實習的目的。
(四)教師能力不專業
職業學校的教師,基本上都是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教學,缺乏相應的會計實踐經驗;有的教師雖然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也只是熟悉某一行業或某一崗位的會計工作,滿足不了實踐教學的要
求;有的教師雖然具有會計師資格證書,但卻沒有在單位進行過任何實際的會計工作。另外,會計核算內容不斷變化,因缺乏實踐,導致會計知識更新不及時,業務水平得不到提高,影響了教學質量。
二、教學改革的設想與實施
(一)修正教育目標
1.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會計人才
會計人才的供給方與需求方存在緊密的聯系。在會計人才市場上,作為供給方的學校,要想在競爭中生存下去,必須密切注意市場需求,向社會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必須疏通會計人才供求雙方的聯系渠道,使會計人才的供給者——教育界與勞動局、財政局等部門配合,建立供求鏈,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實用型人才。
2.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20世紀初至20世紀90年代知識更新周期為15年,20世紀末縮短為5~10年,21世紀初預計為3~5年。很可能學生還沒畢業,所學的一部分知識就已經過時了。因此,我們提出“學校會計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更重要的在于培養他們擁有一名專業人員應有的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使其終身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灌輸這個觀念,讓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規劃,對學習有目標。
(二)改革課程體系
國內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是我們職業類學校學生就業的首選單位,這些單位需要學生上崗后就能進行實務操作,并且單位財務部門按崗位進行劃分,有出納員崗位、資本資金核算崗位、成本費用核算崗位、財務成果崗位等。將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法等課程中的內容重新組合,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教學主體的會計課程體系。如,出納員崗位,除《基礎會計》《財務會計》中的知識外,還需要運用《財經法規》中相關的法律法規條例等知識。在教學中將此崗位所需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對教材也按此理念重新編
排,研修適合本校會計學生的校本教材。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按崗位課程實行階段性教學,對學生分階段進行檢查及考核。
(三)加強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應與理論教學相互平行、相互協調和補充,并且要構建“課堂實踐環節+校內實訓+校外實訓”的復合實踐教學體系。課堂實踐教學穿插于平時的崗位教學中,增加實踐教學的授課時間;校內實訓可以通過學校的實訓基地實現。在實訓基地建立一整套的實體訓練,根據課程需要組織學生實習,并且可通過舉辦校友聯誼會,邀請財務部門人員講座、授課等,掌握職業界的最新動態;校外實訓可以分為兩部分:(1)與社會上不同行業的會計部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或申請會計業務代辦,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專業實訓
基地。(2)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深入單位進行實習,學生通過校外實習了解單位的人才需求,掌握專業技能,回校后更有目的地投入學習中。
(四)提升教師素質
結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提高教師業務水平,這里特別提到依托相關高等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的相關要求。對于需要實踐經驗的會計專業更應響應國家的號召。學校應該輪流給在職教師進入社會實踐的機會,會計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給予的1~2年的時間參與到
社會活動中,深入企業進行實際的會計操作,讓自己成為企業會計部門的一員,成為兼職會計的新型教師;學校也可以引進具有會計工作經歷的教師,并為教師提供校外企業代帳的機會。我市從2010年起每年暑假安排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或請專業人員來校授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許萍.會計人員能力框架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6.
[2]王昌銳.會計教育:三十年成就與未來改革[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11).
[3]潘煜雙.會計教育改革:理論探討與經驗總結[J].會計研究,2009(12).
[4]聶惠芬.關于會計職業教育改革的幾個問題[J].科技廣場,2007(12).
[5]王靜.新時期中等職業學校會計課程改革教學[J].吉林教育,2007(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