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普通高中政治教育有了新的定位,并且隨著高中教育課改的推進,思想政治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都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探討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原因以及基本對策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中政治;新課標;課堂教學;問題;對策
一、新課標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以新課標為理念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新課標具體指出:
1.課堂教學要以促進學生素質的發展為中心
課堂教學是完成高中政治教學目標的主要陣地,而教學目標取決于新課標的界定。在宏觀意義上,新課標的目的在于大力推進教育教學的創新,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政治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能夠引導學生不斷探求知識、自主學習、尋求規律、發現創新;在微觀的意義上,新課標規定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組成部分。可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依舊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在本質上要求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核心。
2.理論知識要彰顯時代特征
高中政治課的理論性較強,因此理論聯系實際在課堂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在講解時,應該緊密聯系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充實和調整教學內容,從而體現我國乃至當今世界的時代發展特征。這就要求教師在政治課堂教學中,要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利用生動的事例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中要洋溢生活氣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學生才會有主動參與的意識。高中政治新課標主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把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即創設情境的內容來源于生活,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營造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并且有利于學生迅速地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體角色。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聯系生活講政治,進一步體現了“政治教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學理念。
4.整合多種教學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需要整合起來,從而需要教師能夠靈活地運用案例法、比較法、探究法、情境法、辯論法等多種教學策略,來克服單個教學策略的局限性。
二、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
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使得教學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在課堂教學中呈現出的種種問題也值得我們探討。
1.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
新課標所規定的課堂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協同才能完成。然而根據調查表明,多數學校仍然沿襲知識學習的舊習,強調死記硬背,機械傳授知識,這樣僅僅實現了政治理論知識教育的目的。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應試教育強調分數,導致師生只注重知識的學習;二是教師思維定式或教學技能缺失,不愿或難以執行新的課程標準。
2.理論知識與生活背離
政治課的理論知識教學既要合乎思維邏輯,又要合乎生活規律,聯系生活實際。然而,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理論知識的教學與生活實際常常相背離,使得理論教學抽象、枯燥。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習慣于理論觀點的預設,而不注重、不愿或不會從現實生活中攫取大量、典型的生活素材來生成一定的理論觀點。甚至有部分教師認為:理論與實際聯系的原則就是理論在先,實際是可有可無的;理論成果是重點,理論生成過程是可有可無的。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造成了教學過程中教師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
3.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不足
課程資源是指整個課程發展的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主要包括文字與音像資源、人力資源、實踐活動資源和信息化資源。具體來說,課堂資源很多,如課本、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網絡、教師、學生、多媒體材料等,可謂是豐富多彩的。但是研究表明,大多數學校對這些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力度還很不夠。其次,在觀念上也還存在認知的片面性。
三、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主要問題的基本對策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為政治課堂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強力支撐,也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政治課堂教學改革,理念上存在著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理論知識與生活背離、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不足等主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有必要尋求相應的解決辦法。
1.切實改變教與學的方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必須關注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也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探求知識、自主學習、尋求規律、發現創新,這樣才有利于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養成學生思維的習慣。堅決反對表面熱熱鬧鬧但缺乏思維參與的一問一答,堅決反對機械的重復、簡單的知識訓練,堅決反對矯揉造作、交流單向化、簡單化,堅決反對過于頻繁的造境與造勢。
2.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的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是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根本方法。在教學工作中,部分人把理論的學習作為唯一目的,聯系實際僅僅是為了理解知識、印證觀點,這樣就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但課堂教學的認知目標是有層次的,最低目標是理解掌握知識的內在含義。最高目標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掌握這些知識是怎樣來的,是怎樣生成的;另一方面,清楚這些知識有什么用、怎樣用,即學以致用。在生活中總結概括理論,體現了理論源于實踐的原則,遵循了認識規律,更重要的是學生體驗了知識的生成,享受了發現的樂趣,品味了成功的喜悅。
3.主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一堂符合教育規律的好課,一定是課堂效率比較高的課,教師的投入與產出的比率最高。課堂資源是豐富多樣的,但它們不會自動進入課堂教學,需要我們主動地去認識、選擇和運用。教師若能把這些課程資源從整體著眼,優化目標尋求最大效益,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傳輸方式,讓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在課堂產生共鳴,這樣,課堂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就都能充分參與,課堂就會達到最佳的雙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01.
[2]陶行知.談生活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l:267.
[3]趙翠俠.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點滴[J].承德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
[4]齊新軍.新課標下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探究[J].科學大眾,2008(9).
(作者單位 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