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特征。現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都是一個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通過一定的實際活動進行學習,學生會感到自己好像成了個“小科學家”“發明家”,正體驗著科學家的探究經歷,主宰著探究的過程,從而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促進了學習過程的積極化。所以探究學習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有利于增進創新才能。學生還可以獲得合作的能力和對各種可取方法進行權衡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探究愿望
學習環境是一種氛圍,學習過程是一個交流過程,而主動的學習和探究更是積極地師生之間的交流過程。心理學家利伯認為“寬松和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并指導行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平等、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為學生盡可能多地創造自由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會很好地獲得學習策略。其次,要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任何研究、探索都從問題開始,引發了問題,也就啟動了學生思維。例如在講述“氯氣的漂白殺菌作用”時,為了使這單調的內容變得饒有興趣,可創設幾個問題:(1)夏天的自來水為什么有一股很強的氣味,水中混入了什么物質?(2)通入氯氣為什么能消毒?(3)久置的自來水特殊氣味為什么會消失?這類設疑,學生有生活的體驗,了解了它的科學道理后,就會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又如,學習“滅火的原理和方法”時,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滅火方法,學生各抒己見,待他們的熱情達到頂峰時,峰回路轉,用投影僅將不同情況下的滅火方法展示出來。以小組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說說哪些方法屬隔絕氧氣,哪些方法屬降低可燃物溫度。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夯實了基礎,拓寬了學生知識面,開闊了視野。
創設情境可結合化學史、小故事、實驗、社會問題等多種形式。教學情境的創設靠誘發強化,情由境發,境至情生,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二、相機引導,促使學生主動探究
科學研究表明,學生具有探究天性。但這不是科學研究,也不會自然轉化為科學探索。只有適當的引導,才能促使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和探究。例如講“原子結構”這部分知識時,先用多媒體演示原子彈爆炸的錄像及蘑菇云的圖片,提出:原子是這樣的微小,為什么原子彈爆炸有如此大的威力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然后進一步探究電子的發現:用圖片介紹湯姆遜的頭像、工作室,動畫模擬陰極射線,引導學生得出:原子中含有帶負電的電子,而原子呈電中性,所以原子中一定有帶正電荷的微粒。再用動畫模擬陽極射線,得出帶正電荷的較重的粒子流是原子核。然后顯示盧瑟福的頭像、工作室,動畫模擬α-粒子偏轉,最終得出“原子結構”。這樣,教師層層深入地提出問題,引出新問題,把教學過程模擬成科學研究的過程。讓學生在不停地探索中,不斷地增長知識和能力。
三、提供支持,幫助學生掌握探究技能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怎樣學習的人。”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說。古人亦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由此可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尤為重要。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有助于獲得學習的成功,增強自信和動力,從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例如講“鈉的化學性質”時,設計問題:把鈉置于CuSO4溶液中,可能發生的反應是什么?學生很容易想到2Na+2H2O=2NaOH+H2↑;CuSO4+2NaOH=Cu(OH)2↓+Na2SO4。但生成的Cu(OH)2在溶液中是否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問題的答案:(1)收集信息,指導學生查閱教材,得知Na的熔點是97.81℃。Na與H2O反應放熱,可使Na熔化。又查化學手冊得知Cu(OH)2受熱70℃~90℃即可分解。(2)幫助學生提出假說:據所搜集到的數據分析,Cu(OH)2在水中能分解。(3)驗證假說:將一塊Na投入到CuSO4溶液中,可觀察到:鈉迅速熔成銀白色小球在液體表面游動,有無色無味氣體放出,生成藍色絮狀沉淀,局部變黑。(4)得出結論:Na與H2O反應放出的熱量使生成的Cu(OH)2部分分解,故還可能發生反應:Cu(OH)2=CuO+H2O。像這樣學生遇到問題積極地去探索,經過努力得出正確結論時,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進而自覺運用所掌握的探究方法去學習,而且也為他們將來從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交流、反思,促使學生遷移運用
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的信息只是感性的,要使學生對事物形成理性的認識,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思維加工整理,通過交流、研討、反思,從而得出結論。因而,學生實驗結束后,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分析、整理實驗中獲得的信息,讓學生相互交流搜集事實的經過。在學生交流過程中,不僅要求描述探究的結果,更要強調學生描述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從眾多的描述中選擇你認為最合適的說法,得出學生自己的結論。對于不同的觀點結論,引導學生進行研討、反思,使個人的探究方法、探究結果變成大家共享的財富。同學間可以取長補短,促成探究能力的發展,使探究興趣得以延續,從探究中體驗成功。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