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是說,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課堂,要重視師生之間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下面,就以我執教的《春酒》為例,談談我是怎樣進行情感教學的。
一、情景導入,拉近距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在導入課文時,我從自己的名字“德賢”說起,談父母取名的心意,談自己的童年生活,談而今離開家鄉后對父母的思念,師生齊吟“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的引入,既很巧妙地切入到單元學習的重點——民俗風情,又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情感距離。
二、言語浸透,融情入境
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無論是講析課文還是朗讀課文,都必須飽含情感。情感越豐富,語言的感染力就越強,情感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引入課文后,在舒緩的“思鄉”主題音樂中,我充滿深情地朗讀了《童年是一首歌》,使學生們很快融入了課文特定的情境,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同時,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浸透感情的色彩。如上課對學生說話,不用“你們”,而用“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請”,使學生產生親切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態勢語在表情達意方面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一蹙一展,都能表現豐富的情感。當我用慈祥的目光關切地注視著回答問題遲疑不決的學生時,當我看到學生興奮過度而輕輕擺手示意時,尤其是當我多次用熱烈的掌聲贊揚學生的獨到見解時,學生會從中得到多少溫馨和鼓勵啊!
三、巧用媒體,熏陶情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我在教學《春酒》時,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借助聲、光、影等手段,使學生漸入佳境。如師:“童年是幸福、快樂的。你認為琦君的童年怎樣?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多媒體屏顯:“品味句子時要學會抓住關鍵詞,分析作者寫作意圖,還原人物形象。”進而利用多媒體示范性地分析句子——“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偷偷”輕聲朗讀強調,“好幾回”“舔”“多少個”重讀強調。這樣,將詞句融進課件之中,使學生對句中的“偷偷”“舔”等關鍵詞領悟得更深、更透。通過反復朗讀,引導學生還原語句背后的東西,如心理、神態等,讓教材提供的審美客體成為聲、光、色、影彼此相通、交相輝映的動態世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通往深層的生命結構的審美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完美學生的人格構建,完成從教學關系向審美關系的轉化和升華,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可見,在教學時,適時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創設出作品的意境,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在直觀感受中陶醉其間,輕松愉快地學習,必然會使之產生“豁人耳目”的美感,從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指導閱讀,寄寓情感
1.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體會作者的情感波動
作為觀念形態的作品,無不是客觀外界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作者某個時期的特定心境可能與當時所感受的外物同形同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即形象地通過外物的情感(“花濺淚”“鳥驚心”)表達出作者憂國傷時的情感。為了引導學生在讀文過程中了解作者情感思路,我指導學生跳讀課文,通過對“幸福快樂”的“童年”、“慈愛勤勞”的“母親”、“獨特僅有”的“民俗”、“淳樸善良”的“鄉鄰”這四幅畫面的解讀,讓學生從這“家鄉味”中去體會作者的情感。
2.指導學生和作者的感情溝通起來,并進入作者所創造的美妙境界之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在介紹作者生平時,我把它放在學生已體驗了蘊涵在春酒中這些美好豐富的情感后,已品嘗了這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后,希望作者思鄉難回的感傷情緒能彌漫在他們的心間,讓故鄉一步步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整個課堂異常安靜。在領悟文章主旨時,為了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我捧出了珍藏在記憶里的一杯“春酒”——童年時的“老常酒”(一種米酒,用土罐盛裝,逢年過節或喜壽慶典時飲用),動情地回味童年時喝“老常酒”的滋味,以自己的切身體驗來感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編織了許多故鄉情結。最后,我引導學生反復咀嚼“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并用題板展示琦君的一些“思鄉”語錄,課堂氣氛異常的靜。這種靜默是在用心與文本對話,是用頻繁的問答所難以達到的一種最佳的感悟境界。
總之,從執教《春酒》這一課例中,我得出這樣的啟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應通過創設情感交流的活動,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得雙方在教學活動中互相走進對方的精神、情感和整個心靈世界,并在學生的情感血液暢流的基礎上使教學達到理想的境地。
(作者單位 四川省瀘州市藍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