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中,“講解”作為傳統教學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所占的時間比例,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據從洋思中學考查歸來的同事說,歷史課的教學中,老師說的話加起來也只不過三句。我想這其實也只不過是對教學手段成功變革的一種驚詫,原來我們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聲帶從不厭其煩的講解中解脫出來。下面結合我的培訓心得來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不求不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給學生以自主探究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過去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一般都按常規的五個環節展開:組織教學、復舊導新、新課講解、復習新課、課堂小結。一堂課下來,教師用于講解的時間就占了一大半,學生完全沒有參與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即使出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的目的,也不過是以提問或用師問生答的方式呈現,“是不是這樣”“是”;“對不對”“對”。這一教學方式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自主權。
二、不精不講——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的著重講解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傳統模式下,我們怕學生弄不懂,所以講了又講,做了又講,可以說是不厭其煩。盡管會有所收獲,但并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換一種思維來看,在教學中,由學生來扮演教師的角色,擔當講解的任務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的嘗試呢?對于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可以讓已成功解決問題的學生來講解,當遇到全班學生都感到棘手又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的問題時,就該教師出手了。當然,對本課程的重、難點,先讓學生講解后,教師再講,這一程序也是必要的,這樣能達到鞏固與深化所學的目的。
三、不化不講——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沒有消化的東西,不講為妙
學習個體的不同,產生的問題也不同,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吸收和消化的方式、進程也不同。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大部分學生都還沒有消化的內容,教師不宜夸夸其談,自說自話,否則,只能徒增學生困惑,甚至會造成部分學生在學習上的抵觸心理,這是教學的大忌。
總而言之,講解作為教學中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平臺,唱主角的應該是學生。在建立了“傳、帶、幫、扶”的學習互動機制后,教師應充分尊重與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參與和引導下自由而快樂地學習,這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努力的方向,更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
(作者單位 貴州省松桃縣甘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