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識記實踐的含義;理解實踐的基本特征;聯系生活實例分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二、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人類歷史上第一顆核彈的研制過程,使學生理解實
踐的含義及特征,通過探究核電的發展歷程,引導學生感悟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并從中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人類應用核能歷程的探究與分析,使學生初步確立科
學的實踐觀。
【教材內容分析】
本框標題是《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主要講述的是實踐的含義、特征以及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其內容主要有兩目:
第一目:實踐及其特點。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第二目: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2012年3月26日,第二屆國際核安全峰會在韓國首爾召開;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引發嚴重的核泄漏;1945年8月6日,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
設問:原子彈緣何有如此大的威力,人類對核能的認識從何而來?以此為例,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今天的學習《人的認識從何而來》。首先,讓我們走進鏡頭一“走近核彈,了解核能”。(設計意圖:國際視角選材,微觀視角切入,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也彰顯了思想政治課堂的時效性和學科特色)
二、講授新課
展示圖片:原子彈工作原理圖。
圖片說明:據實驗表明,一千克鈾-235裂變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萬噸TNT爆炸所釋放出的全部能量。那么,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1939年10月,美國開始著手制造原子彈。在英美等科學的領導下,前后直接動用人力約60萬人,歷時6年,最終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過渡:原子彈的誕生離不開科學家的實驗活動,而這種實驗活動放在哲學上就是一種實踐。那么,什么是實踐?它又有哪些形式和特征呢?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實踐的主體、對象,進而歸納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種物質性活動。接下來,讓學生根據這一含義做以下判斷:
學以致用:(1)農民種地;(2)螞蟻搬家;(3)探月工程;(4)學習科學發展觀;(5)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1)(3)(5)是實踐,那(2)(4)為何不是?另外,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三種實踐之間有何區別?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根據人們實踐對象的不同,又可將實踐分為生產實踐、變革社會以及科學實驗。這說明實踐的形式多種多樣。
過渡:盡管實踐形式多種多樣,但它們肯定存在著一些共性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分組探究活動來了解實踐具有哪些特征。
為了加速二戰進程,更好地捍衛人類和平,美國才開始研制第一顆原子彈。這說明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這說明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受制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一戰時,人類并沒有研制出原子彈。這說明了實踐總是處于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活動,說明實踐具有歷史性。同時,原子彈的研制成功并不是科學家的個人成果,而是前后動用近60萬人共同努力的結果。這又說明了實踐具有社會性。
研制原子彈的直接主體是物理學家,客體是核燃料,同時還有各種研制工具和設備,而這些都具有客觀性。同時,它的研制成功還要遵循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動規律。這說明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設問:人類對于核彈的認識從何而來?(設計意圖:巧妙設疑,凸顯教學主線)
過渡:二戰后,世界形勢由戰爭轉入相對和平,人類對于核能的應用開始由軍事轉向民用。讓我們走進鏡頭二。
圖片展示:1954年,前蘇聯建成世界上首座核電站。
1991年,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成功并網發電。
設問:人類對于核電的認識從何而來?(設計意圖:巧妙設疑,凸顯教學主線)
結合圖示引導學生認識到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我們收獲了對核彈、核電的認識。這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縱向看,由核彈到核電,這是認識的什么變化?如果說是發展,又是誰推動的?
接下來,讓我們了解下中國的核能研發歷程。
我國的核電發展之路:
我國在核能民用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大技術性難題。與核彈不同的是,核電安全運行需要核裂變的能量釋放,由“不可控”變為“可控”,這就需要對核反應堆運行中的各種數據進行實時監控,以防止其達到臨界值。但我國缺乏監測所需的高智能計算機。1983年我國成功研制出“銀河Ⅰ號”巨型計算機,從而為我國的核電事業奠定了技術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國首座自主研發、設計的秦山核電站于1991年成功并網發電,實現了我國核電歷史零的突破。
設問:我國在核能民用的過程中出現了什么新問題?這一問題是如何得到解決的?這一過程中,我們對核能的認識是如何發展的?(分小組學生展示、補充)
教師歸納:發展核電我國要解決核裂變能量釋放的可控性問
題,這就需要進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也就是需要對核反應堆進行實時監控,這就需要高智能計算機。在實踐中我們研制成功“銀河Ⅰ號”,它的誕生也極大地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同時,在實踐中,我們的認識能力也有了極大提高,最終實現了由核彈到核電的這一完美轉身。這一過程說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過渡:如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樣,人類在應用核電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讓我們走進鏡頭三。
播放視頻:福島核泄漏打破核電安全神話。
設問:核電應用過程中出現了又出現了什么新問題?之前人們對于核電安全性、清潔性的認識充分嗎?這說明判斷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是什么?
通過對上述材料的創造性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實踐不僅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是檢驗人們認識真理的唯一
標準。
為了深化學生對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的理解,此處,筆者又創設了一個辯論活動:
日本核泄漏之后,有人認為,核電安全沒有神話,中國應該關停所有核電站,禁止發展核電項目。也有人認為,中國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發展核電是必然之選。
中國核電事業核去(反方)VS核從(正方)
教師歸納:人類在發展核能的過程中,我們收獲了對核彈的認識,同時根據實踐需要,我們又發展了核電,對于核能的認識進一步發展。正方與反方同學爭論的焦點問題是,中國核電項目究竟能不能經受住未來各種風險的考驗,這只能是用實踐來檢驗。胡錦濤同志在核安全峰會上中明確說明,中國不會放棄核電,只不過會科學發展核電。(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理論聯系實際,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同時也提高了其辯證思維能力)
人類研究和應用核能的實踐與認識經歷了如下歷程:
梳理本課材料思路,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一方面,實踐不僅是認識的來源、發展的動力、檢驗的標準,同時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這些充分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從實踐中獲得的每一種認識,不管正確與否,都對我們的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
設問:根據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你能得到哪些方法論啟示?生活中,你是如何運用這一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學以致用)
課堂小結:
展示圖片:中國的核能研發歷程。
1964年,我國成功研制出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我國成功研制出第一顆氫彈,1971年,我國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試航,1991年我國成功建造出第一座核電站,這是我國未來的中長期核電發展
規劃。
配樂朗誦:回首過去,核彈,為我們贏得了榮譽,也捍衛了和平;核電,給我們帶來了光明,也促進了發展;50年的核能實踐,推動了我國對核能認識的不斷豐富、發展;展望未來,我們堅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中國的核能事業必定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單位 山東省德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