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的方法層出不窮,如何選擇一個有效的方法來提高課堂效率,加深學生對課文文本的理解,成為許多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著重探討了對比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情況。
關鍵詞:對比法;語文教學;異同點
在當前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課堂
方式已不能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于創新人才的需求。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能力、創新能力,在當前的環境中顯得至關重要。對于教師來說,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尋求最好的方法來達到最佳的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對比教學法應該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所謂的對比法就是在語文教學中將內容上或者是形式上有一定相似或相反的文章加以對比分析,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課文、理解
課文的能力,加深對文章的社會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內容及表現手法和藝術特色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
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比較是一切理想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
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得當,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比教學法可以運用于對同一人的不同文章的分析中。將同一人在不同時期的文章作對比,找出其差異性的地方,并積極探討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個人的、社會的),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獲得新的知識,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比如,我們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和《水調歌頭·游泳》兩首詞的時候,如果按照一般的講授方法,獨立起來講解兩篇課文,學生恐怕會認為兩篇文章的主旨大體相同。而當我們采用對比教學法的時候,結果就大不相
同了。
首先比較寫作年代。《沁園春·長沙》寫于1925年,正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前夕,全國各地工農運動風起云涌,山雨欲來風滿樓。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前往廣州創建農民運動講習所,途徑長沙,面對如畫的大好河山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呼喊。《水調歌頭·游泳》寫于1956年,當時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熱情滿懷,斗志昂揚。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毛澤東于6月1日、3日、4日三次暢游長江,見到了正在建設中的武漢長江大橋,心情舒暢,壯志凌云。從而彰顯了“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豪情和“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的遐想。
其次對比兩篇文章的關鍵語句。《沁園春·長沙》的關鍵語句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和“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一問一答。道出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水調歌頭·游泳》的關鍵語句為“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和“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表明了不畏困難的勇氣和改造中國的宏偉理想。
通過對比,兩篇文章的主旨及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對比教學法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找出相似文章的異同點,抓住事物的本質面
目,加深對事物的認識,也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對比教學法可以運用于文章主旨相似的文章中。高中語文書的編排是按照一定的內容將題材相似或主旨相似的文章歸為一個單元的。如采用對比教學法找出文章間的不同點,將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了解,明確文章表現手法的多樣化,有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
如,第3冊第一單元,主要講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選擇了恩格斯的《自然界與人類》、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像山那樣思考》、徐剛的《森林寫意》等文章。通過初讀課文,大部分人都能明白文章講的是人和自然的關系。但要仔細分析文章的差別卻又無從下手。針對這一單元的特點,我們可以采用對比教學法,從作者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選材特點、語言特點來進行分析。
《自然界和人類》體裁是議論文,所以能輕易得出作者采用的是理性思維。從表達方式上看,以議論和說明為主。從選材上來看,主要是間接性材料,材料從史書和考古資料獲得,不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從語言上來看,語言嚴謹,邏輯性強,散發著理性的光芒。
《像山那樣思考》體裁是散文,所以作者采用的是形象思維(從課文第一段對狼叫聲的描寫能看出),以描寫和記敘為主。主要是直接性材料大多是自己的親身經歷、親眼所見的事實。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詩意。
經此一比,文章的差異性就顯而易見了,能更直觀地了解《自然界和人類》的宏觀角度,《像山那樣思考》的微觀角度,了解不同角度的不同寫作方法,最后理解殊途同歸的寫作理念。
對比教學法還可以運用在不同主旨的文章和不同體裁文章中,對比的文章可以是相同和相似的,也可以是相反和相對的。在教學中,針對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對比教學法,逐步引導學生樹立對比法的思想,培養運用對比法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
語文課中運用對比教學法,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比較,可以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與特征,使學生獲得的新知識更加鮮明、準確,已學的舊知識更加深刻、牢固,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思維能力、觀察客觀世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思想素質。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皋第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