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是中學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每年政治會考、高考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時政教學至關重要,它既是檢測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手段,也是提高學生思想覺悟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它也關系到政治會考、高考的成敗。然而,目前一些地區仍忽視時政學習。甚至連正常的時政課都沒有保證,考前搞“突擊式”復習,致使時政課教學的效果極差。那么,如何增強高中時政課教學實效?下面就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在思想認識上加以重視
《考試說明》明確規定了時事政治考試范圍,要求學生能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剖析一些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同時,能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出發,從世界政治、經濟形勢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關注現實,增強時代感。據此,我們必須在思想認識上加以重視,在心中給予時政一席之地,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時政教學的目的。因此,每學期之初,我都上一次時事動員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效果很好。
二、精心選材,關注時事重點和熱點
時事內容浩繁復雜,涉及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方面,到底選擇什么作為時政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開動腦筋,認真篩選,做到既全面又準確、精練。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我挑選一些最能體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現階段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與政治
課教材有緊密聯系、高中生應該掌握和能夠接受理解的國內外大
事;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時事,收到了較好效果。
三、注重知識學習,擴充知識面
時政課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講故事,還應該講一些有關時事的知識。講什么知識,應以時事內容而定。這樣,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時事問題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擴大知識面,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提高,促進學生學習的極性。如,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決議。我在講解時事本身內容的同時,具體講述了什么是精神文明和社會精神文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
系;包含什么哲理等,使學生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一個透徹認識,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自覺性。
四、采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興趣
課堂教學是高中時政教學的主要形式。通過課堂教學主要講述近期國內外大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結果等最基本情況,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對大事有個了解。講述的同時,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對大事是是非非進行說明解釋。如,黨的十七大召開,在教學中我先向學生簡單講述了會議時間、地點、主要議程和胡錦濤總書記報告題目,然后重點講報告內容。告訴學生只要我們在黨的基本路線和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我們今后各項工作將會取得更大成就。課后又布置學生寫心得體會,學生掌握得比較好。
另外,在教學中我又采取時事墻報、時事報告會、知識競賽等形式,打破了課堂教學界限,學生由被動地接受教育為主動地參與教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極濃。如,我每月組織一次時政報告會,學生事先積極準備,收集材料,課上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最后教師歸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五、抓住“時”性,注意平時日積月累
時事政治“時”性特點,決定了進行時事政治教育要抓住時間特點,不要等到“時過境遷”再去進行。因此,每當有重大時事發生,就應該及時通報。如,臺灣遭受莫拉克臺風襲擊、黃巖島事件、中國殲20隱形戰斗機首飛成功等等,及時通報,學生印象深刻。
六、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思想教育
時事課在對學生進行形式教育,講清國內外重要事件基本情況的同時,要聯系學生思想實際,根據學生的看法,教育他們用正確的觀點分析,引導他們客觀地辯證看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和政治覺悟。如,黨中央加大反腐敗力度查處大案要案,這是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為此,我教育學生運用唯物辯證法觀點分析腐敗現象,使學生認識到,腐敗現象是一種歷史現象,它同社會主義制度,黨的性質沒有必然聯系,黨的態度十分鮮明,相信依靠黨的自身力量能克服腐敗現象,提高了學生的覺悟,克服了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絕對化。
總之,時政課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只要我們遵守教育規律,結合學生實際和時事本身特點,多想些辦法,挖掘內在潛力,時事課定會達到預定教學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遼寧省盤錦市遼河油田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