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是以有效的體育手段,對人的素質形成、發展施加積極影響的一種教育。這是促進青少年兒童身心全面發展和培養體育的參與意識和競爭能力的一種教育。既重視培養學生的共性教育,又注意對學生因材施教,發展個性。
一、體育教學需要主動體育思想
目前,大多學校的體育課遵循舊的教育模式,對于學生參與運
動的情感、主動積極的表現心理和獲取成功后的情感變化的體驗
等重要心理因素考慮甚少,課堂教學與教學組織形式較為僵化,沒能給學生選擇自己學習的時間和內容的機會。他們的個性、特長得不到自我表現,忽略了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體育課堂教學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體育的主渠道,而各項課外體育活動是課堂體育知識學習的延伸、擴展及應用。課內的自主學習鍛煉是學生形成自我體育意識的基本途徑,是形成終身體
育的前提。只有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
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鍛煉能力,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讓學生喜歡體育,更喜歡體育課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
對所學教材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有新發現的自信感。”從“學好”到“好學”,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這是人們探索教育規律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標志著從傳統教育思想向現代教育思想的一種
進步。
風靡日本的“快樂體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快樂體育是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身體、興趣、愛好等需要出發來選擇教材內容,運用組織教法,合理安排教學。讓學生知道該學什么,怎樣學,從而喜歡學,主動學,直到學會。
不少人做過這樣的測驗和調查,在學校里“你最喜歡的課程是什么?”令人意外的是,體育名列各科之首。這又有什么奇怪呢,許多學生都把上體育課看成是從書山題海中的“一次解放”。實際上我們的體育教學卻過分地強調紀律、強調整齊劃一,枯燥無味的兵操式教學仍很普遍,學生缺乏自由運動和玩的機會。這樣看來,如果說學生在教室里被書山題海包圍受的是“精神折磨”的話,那么,傳統的體育教學又是對學生另一種形式的“身體約束”。愛游戲、喜運動是青少年的天性,他們把體育課作為身體和想象自由發揮、自由表現的天然場所,他們有一股青春的活力和身心需要的激情在
體內涌動,隨時都可能沖破壓抑迸發出來。我們為什么不去創造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不去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去吸引他們,去滿足他們的需要,把體育課變成一片愉悅歡快的天地呢?
(作者單位 重慶市大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