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這意味著學習者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刺激的,相反,他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的發展(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為教育理念,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參與、自主探究、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嘗試教學;先學后研;教育敘事
嘗試教學主要是按照教科書的要求,嘗試去解決某一知識點,僅是讓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嘗試自學課本,或自動向別人請
教,自己去解決問題。學生嘗試后,再聽教師講解點評,進行正誤對比,印象深刻效果好。嘗試可爭取成功,也允許失敗,學生沒有太大的負擔,更具寬容性和靈活性,更具人文精神。
今年以來,我校也在“先練后講、先試后導、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下大力推行“高效”課堂。課堂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自主地參與,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學校要求35歲以下教師要結合“嘗試教學法”上一節校級的研究課,我上的是高一的《電容器 電容》新
授課。
一、從學生中來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采取了一些改進措施。在前一節下課
前,首先布置好下一節課需要探究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前對即將進行的小組合作實驗活動進行資料的收集,對探究的內容進行一定的設疑,并搜集一些非實驗內容而與實驗內容相關的信息,以備在課堂上有所表述。我是這樣設計這節課的前置活動的。
1.課前發給每個小組一個大的紙質電容器。探究:這是什么元件?元件上標出的數據表示什么?拆開看看,元件里面的結構是什么樣的?用文字說明它的基本結構。
2.請將袋子里的元件(裝有不同種類的電容器各一個)按容量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并標明它們的詳細種類、符號。
3.關于這個元件大家還想了解它哪些方面的知識。
到上課時,我首先通過一個廣告視頻“電容觸屏式平板電腦”來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好奇感:“為什么接觸屏幕時電腦會接收
到指令,接觸其他地方卻不能向電腦發出指令?”引出這需要運用到一個新的物理元件電容器和描述電容器的一個物理量電容,這時教師提問:一個簡單的電容器內部機構是什么樣的呢?
接著,我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將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小組內互相交流,談見解、談認識、求共識,然后讓小組推選組長進行當眾表述,和全體學生共同交流,其他學生根據他們的表述,也談談自己小組的看法,談自己小組的認識,說自己小組的共識。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就有了。學生對電容器的內部結構、電容的物理意義、電容的單位、符號、分類、額定電壓和擊穿電壓的了解也就自然產生。他們不僅知道了電容的單位有PF、uF,而且還知道有nF、mF,并且知道1F=103mF=106uF=109nF=1012PF,在討論中也理解了擊穿電壓與電容額定電壓的區別。而教師卻不需要多說什么,學生就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利用身邊的資源,如何收集資料,以主人的姿態投入到討論研究中,初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讓學生去做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有學生提出:“電容器上標明的電容是如何計算出來的?為什么他們手上拿到的電容器電容不同?”根據學生的認識需要和自身渴望的強大動力,我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
本,在課本上找出電容的定義式和決定式公式,并由最先找到的小組板書講解各個物理符號代表什么(2個人,1個人板書,1個人講解,找出關鍵字),教師補充學生沒有注意到的知識。在教師的補充過程中學生了解了這些知識的易錯點和應用重點。
在探究《C與S、d、ε的關系》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得出控制變量法研究。為了學生可以反復仔細觀察,我將教學演示實驗放在實物投影儀下進行,由學生發現現象、努力思考、認真記錄現象、小組討論,在總結實驗的一般結論,反思觀察實驗的過程中,小組成員積極展示自己的優勢,在小組中發揮自己的長處,提升小組合作活動的戰斗力,讓小組成員共同得到全面的進步。
教師活動:
1.師生共同討論:C與Q、U無關(類比法、類比“水桶”)。
2.探究C與S、d、ε的關系(控制變量法)——播放教學錄像或做演示實驗。
學生探究:
1.探究C與S關系,保持電量Q、介質ε、兩板距離d不變,改變 ;
現象: 增大?陴靜電計 ?陴電容器C 。
2.探究C與d關系,保持電量Q、介質ε、兩板正對面積S不變,改變 ;
現象: 增大?陴靜電計 ?陴電容器C ;
3.探究C與ε關系,保持電量Q、兩板距離d、兩板正對面積S不變,改變 ;
現象: 增大?陴靜電計 ?陴電容器C 。
4.結論: 。
三、到學生中去
課堂教學的“終端”在哪里?不在教師身上,不在教師的自我展示和傾情表演中;而在學生身上,在于學生的學習內化和成長發展中。學生因為學到的知識可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而欣喜自信,感覺到自己的進步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動力。于是,在電容器的應用中我除了結合課件介紹了電容式傳感器,還設計了兩個學生活動。
1.相鄰兩個同學可以構成人體電容器嗎?如果可以,請說明理由,并演示怎樣增大這個電容器的電容。
2.給每個小組一塊電路板,請大家找出電路板上哪些元件是電容器?是什么電容器?上面標明了什么信息?
學生在這兩個活動中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親身體驗了如何改變電容,強化了對電容的影響因素的理解,并在電路板中發現了親切熟悉的電容器,進一步引出了他們想深入學習的欲望,例如:“這些電容器在電路中起到什么作用?”等。
四、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結束后,我對這一教學方式進行了反思,如何盡可能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展示的機會呢?我想如果我規定每次這一小組的代表不能重復是同一人,這樣,小組長會不會重新安排任務,容易的問題讓基礎差的學生講,難一些的讓基礎較好的學生講,從而更好地提高他們學習物理的信心,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陶行知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指出:“我以為好的教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在這一節課中由于課前先提出了常識性的前置作業,讓學生先想先做,學生必然會遇到困難,我發現遇到困難的學生產生了一系列的主動行為:(1)看到嘗試題后,促使學生主動去思考,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做出來。(2)遇到困難會主動自學課本,在課本中尋找解答線索。(3)再遇到困難會主動向別人請教。(4)做完嘗試題后,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就主動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5)最后會主動要求教師指點迷津。在學生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學能力,從而努力達到“教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回顧這一過程:學生討論并展示前置作業,提出質疑;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需求,結合教材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在課堂活動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共同討論、交流,在釋疑的同時對知識加深理解,并在小組討論、講解中理清思路,培養質疑、釋疑能力。教師通過解決質疑完成教學目標的實施,同時對學生質疑方法及釋疑方法進行必要的指導。這樣的指導是一種朋友間、民主的交流、探討,學生相對更容易接受,其學習的效率相對就更高,師生雙方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得到了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