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講解古文,強調某個實詞、某個虛詞、某種句式相當重要,要求學生牢牢記住,為考試做準備,這樣一來,就有可能將一篇優美的古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學生很難感受到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改變古文教學的這種現狀,我想教師應擺脫急功近利的思想,教學生如何吸收古文中的精髓,并能為學生作文所用。
關鍵詞:古文教學;寫作技巧;作用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其博大精深、瑰麗燦爛的傳統文化為華夏子孫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歷史遺產。而文言文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們永恒的精神家園,但是現代的中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卻存有畏難情緒,一提到文言文就頭痛。而教師講解古文時,強調某個實詞、某個虛詞、某種句式相當重要,要求學生牢牢記住,為考試做準備。這樣一來,就有可能將一篇優美的古文肢解得支離破碎。而學生很難感受到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改變古文教學的這種現狀,我想教師應擺脫急功近利的思想,教學生如何吸收古文中的精髓,并能為學生作文所用。我想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深刻領悟古文中蘊涵的思想精髓,提高作文的深度
美國的約翰·盧保克在《讀書的樂趣》中說:“書籍所賦予我們的思想比現實生活所賦予我們的更加生動活潑,正如反映山石花
卉的倒影,常常要比真實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樣。”的確如此,在教科書中有許多古文名篇為我們提供了學習前人思想品質和道德智慧的范例,如,《勾踐滅吳》中所顯示的臥薪嘗膽的執著精神,《觸龍說趙太后》中所體現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教育思想。《陳情表》中所顯露出的親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能將這些深刻的思想內涵講深講透徹,讓學生受到深刻的啟迪,對提高學生的思想深度將有極大的幫助。這將有利于學生對身邊的人、事物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并反應到作文中,有利于提高作文的深度。這是解決學生作文中出現思想內容單薄的一種有效方法。
二、理解古文寫作技巧,靈活運用于作文
有的教師認為,對學生而言讀懂一篇古文已經有相當大的難
度,怎能苛求學生理解古文所應用的寫作技巧!其實不然,深刻理解其寫作技巧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古文的理解,若有意識地加
以引導,讓學生有意識地運用于寫作中,無疑對學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極大的幫助。在教學中做過一些嘗試,覺得效果頗佳。
例如,為了讓學生體會《項脊軒志》中“從小事見真情”的寫法,即只是借一座“百年老屋”的興衰史,回憶家庭的種種瑣事,表達出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懷念及深厚的感情。我要求學生以“人情味”為話題寫文章,可以感覺到幾位學生都能夠借鑒此寫法。如,有的學生寫道:“在車子開走的一剎那,我往車窗望去,發現母親仍然站在那里,一動不動,任明晃晃的太陽光在她身上閃耀著。”“院子里又曬著臥床不起的奶奶的被子,媽媽的汗珠在陽光下閃爍,有陽光真好!”讀者這些話語,讓人覺得一股實實在在的情義蘊涵其中,不禁為學生的模仿運用能力而贊嘆。其實,學生的吸收能力相當強,教師應在平時的古文教學中,讓他們多了解一些古文的寫作技巧,并能及時地為他們創造運用的機會,做到學以致用,這樣對于寫作將有極大的幫助。
三、善于借鑒古文中的語言,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有的學生語言貧乏,明明心里有話,就是無法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只有干著急。其實好的文章常常為我們提供好的語
言,就看我們懂不懂得吸收利用,古文也不例外。如果善于借鑒古文中的語言,對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不同人物,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語言來表達,這就要求學生寫文章時必須掌握好語言的分寸。《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文不足400字,卻可堪為善于辭令的典范。既無波瀾壯闊的場面,又無敵我對壘的交鋒,但故事情節曲折有致,波瀾起伏,跌宕多姿。能產生這種特殊效果在于利用了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節,推動情節的發展。燭之武,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的尊嚴,言語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這類好文章在講解時應該讓學生好好品味。例如,在言語得體的運用中,關于“神舟五號”圓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的感想,有學生是這樣表述的:作為中國人,我為此感到無比自豪,我堅信中華民族將發展得更快更好,將牢牢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顯然,這里作為學生,人物的語言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如果平時有意識地讓學生多多品味如《燭之武退秦師》這類文章的語言,相信學生寫出來的語言將更富有個性化。
善用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可增強文章的可讀性,體現出語言
的張力。如,善于用比喻,可使事物生動、具體,使說理深入淺出;善用比擬,可增加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善用排比,可增強文章的氣勢。在古文中各種各樣修辭手法的運用比比皆是。如,《寡人之于國也》中排比句對偶句的使用,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比、對偶句,筆鋒咄咄逼人。《逍遙游》中比喻、夸張、擬人手法的運用。若能讓學生體會到其妙處,并學以致用,將會為本來平淡乏味的文章增色不少。在平時寫作文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揣摩體會其妙處,并要求在行文的過程中使用兩
種以上的修辭手法,力求讓他們活用語言。例如,在一篇學生的文章中看到這么一句:樂于助人是在老人過馬路時小心地扶一把,小孩子摔跤時輕輕地拉一把,在朋友誤入歧途時果斷地拽一把。一個排比句式就形象地闡述出什么是樂于助人。可見,善用修辭手法可使文章增色。
學習古文中的語言,還可以學習古文中語氣詞的使用,學習用精練生動的語言突出人物的心理,刻畫出人物的個性,學習用嚴密的語言闡述事理,增強文章的邏輯性等。
古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材中明確指
出培養學生閱讀淺易古文的能力,著重培養欣賞、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這就足見對古文教學的重視程度。如果僅僅把古文教學理解為“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的含義”,那未免太狹隘。因此,讓學生在讀懂古文的基礎上,真正把握古文的精髓,并能學以致用,得益于寫作,這才能讓學生有興趣學好古文。
參考文獻:
[1]鄭國民.中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2]葛曉音.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