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上作文課時,許多同學都很糾結。他們只能對著作文題目發呆,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學生的心靈空虛,生命顯得黯淡,沒有紅日,沒有春風,沒有綠洲,沒有激情,更沒有激蕩的文字。殊不知,作文的源泉就是生活。作文,就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創作過程。凡是脫離生活,泛泛而談的作文都是干癟而乏味的空話。站在語文教師的角度上,與其絞盡腦汁地指導學生遵循何種模式進行作文,不如教會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如何要教會學生如何寫好作文,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我認為首先要走出當前作文教學的兩個誤區:第一,學生缺乏生活積累和生活經驗,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學生的學習負擔重,科科都要考試,下了課也是埋在作業堆里,很少有課間休息時間,更談不上自由活動時間,面對如此繁重的學習,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情去親近大自然,根本沒有機會走向社會、走進生活。這種沒有色彩的、單調乏味的生活,哪能寫出好的作文。第二,教師重視作文知識教學和作品的文學性而輕視文章內涵和實用性。教師太注重寫作的技巧,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刻意追求寫法形式,往往從如何開頭、如何過渡、如何呼應、如何結尾等方面給予指導,忽視作文內涵,導致學生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實感。針對上述作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問題,我認為,回歸生活是目前作文教學的必然選擇。我認為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把生活中的素材運用到作文寫作中來呢?要讓每個學生都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和一顆敏感的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對周圍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細致地觀察,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給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觀察中會突發奇想,產生表達的靈感,有了表達的欲望。記得開學初期的時候,我們學校進行了一次廣播體操比賽。我覺得這是一次不錯的作文契機。于是,在比賽開始之前,我就對同學們說:“這就是我們這次的作文題目。”在觀看比賽的過程中,我坐在孩子們中間,告訴他們要仔細觀察,用眼睛捕捉住最美的鏡頭。那一次,同學們表現得特別興奮,比賽才剛結束,同學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作文本來,投入到寫作中。教室里,只能聽見孩子們“沙沙”的寫字聲。毫無疑問,那次的作文,全班大多數同學都寫得很不錯。我還特意把一些優秀的作文張貼在班級學習園地上展示。孩子們似乎也認識到作文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
寫作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從積累到構思再到成文需要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總結。我們的中學生雖然接觸了實際,體驗了生活,但仍然寫不出東西,這與他們不會謀篇構思有著正相關。因此,作文教學的關鍵是要讓學生的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教會學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思考問題時,學生不但要了解事物的表象,更要探索事物的本質。基于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給學生創設獨立思考的機會,挖掘作文本身的智力因素,發展學生的分析、判斷及自我概括的能力,使他們的寫作技能得以表現,使他們對寫作充滿興趣。
二、讓學生走進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的作文
讓學生走進自己的生活,就是引領學生常“回家”看看。告訴我們的學生寫作并不是有了華麗的詞匯、優美的詞語句就好了,要有動人的、感人的故事,這樣作文才是好的作文。只有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真實記錄下來,那才是自己真正的作文。引領學生常“回家”就是要引領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要是自己的感受,什么樣的內容都可以寫。如父親去勞動,卻忘了帶勞動工具。這樣發生在廣大農村學生身邊的小事,經過老師的巧妙點撥,也是能寫出好的習作的。如一位同學寫道:“爸爸見我幫他拿工具,對我微笑還說謝謝我。爸爸真是客氣,我有點不好意思。在平時,父母親為我做了多少事呀,我可覺得他們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我都不會在意的……”學生敘述著自己的“家事”,敘說著自己的感悟,這難道不是我們所要的作文嗎?
生活不是寫作的唯一源頭,但卻是寫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留心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在生活中捕捉靈感的“火花”,就能給筆端插上自由靈動的翅膀。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