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上。十年的新課程改革究竟給我們的課堂帶來怎樣的變化?新課程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在課堂教學得到真正的落實?我們一直在追問,一直在思索,有效教學也就必然成為我們共同關注的一個焦點。近幾年來,隨著生源的結構性變化,外來民工子女的逐年增加,農村初中學生整體素質有所下降。進一步深入課堂研究發現:更多的課堂上仍然是教師在唱獨角戲,教師口講、手板書,學生耳聽、手錄,被動地學習,這是導致學生厭學、甚至輟學的重要原因。顯而易見,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看成是接受知識的罐裝桶,而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這已經成為農村中學推進新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大障礙。為此,我認真學習有效教學理論,著手進行“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課堂有效教學模式的校本化研究和實踐,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經過近兩年的研究和實踐,在課堂教學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導學案為載體、以小組合作學習為抓手的“小組合作學習”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收到了顯著的課堂教學效果。
“小組合作學習”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展示、反饋檢測”三部曲,又具體分為目標導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點評、小結測評五個環節。它是以導學案為載體、以小組合作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小組團體成績為評分獎勵依據,變以往課堂上的“教師講,學生聽”和“教師問,學生答”這種單一的刻板教學方式為學生間互動、師生間互動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是最接近于新課程理想的課堂教學形式。它是以模式驅動,以導學案統領,以小組組織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本質,以“三維目標”為目標,以發展學生為方向的一種教育思想體系。
在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便于小組交流的語境和情境,引導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發散性地、創造性地思維。在小組合作交流過程中,認真觀察各小組的學習情況,有意識地組織小組學習成果的展示。這種以任務為載體的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制定了柔性的學習目標,創設了開放的學習情境,較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小組成員共同研究,師生一道探討,形成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沉下去參與小組的學習、合作、交流,做平等的參與者、耐心的引導者、熱情的幫助者。在課堂環節上“落地”為“自學、展示、反饋”,在學習方式上轉化為“獨學、對學、群學”。
一、引入導學案,改革備課模式
導學案是有效課堂的方向盤,是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指南針,是有效學習的“牽引線”。為了解決個體素質能力和教學經驗等不均衡導致備課質量差距明顯的問題,讓全體任課教師能最大限度地共享學校內部的優質教育資源,使上課前都大體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和備課組成員一起在借鑒南京竹山中學和溧水東廬中學備課模式的基礎上,選用導學案這一備課模式,它既是教案又是學案,試圖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統一的高水平的演出“劇本”。在制作導學案的過程中,我首先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目標達成、重點難點的化解,以及采用什么配套習題等進行全面、宏觀的把握,針對學生實際,在教學的廣度和深度上提出適當的要求,在此基礎上編寫成導學案初稿,經備課組集體討論修改,形成導學案。然后在上課前對導學案進行再加工、再補充、再完善,使導學案詳案凸顯個人特色,更適合個人教學實際。
二、以小組合作學習為抓手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
小組合作學習變教師本位為學生本位,拓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渠道,賦予學生話語權,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每個小組成員在互助學習中都承擔相應的職責,共同合力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使學生得以進行有效的組內溝通,通過充分展示和反復體驗,在相互影響、相互合作中實現共同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可以將各自思考和理解的結果,積極地在組內與他人溝通、交流和碰撞,達到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良好效果。各小組綜合小組全體成員的思考,向全班同學展示,從而達到了班級集體分享小組合作學習成果的目的。為了能把導學案這個“劇本”在課堂上用好、“演好”,我一方面學習新課程改革理念,開展教學基本功訓練,另一方面積極爭取到課程改革先進學校觀摩學習取經,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和嘗試,在提高了我的專業發展的同時,也讓學生受益匪淺。
“小組合作學習”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原則。在教學中,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增強了能力。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一次次成功,使他們興高采烈,而這反過來又更激發了他們探究的興趣,“要我學”的被動狀態得到了根本的改變,請看下面統計數據。
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以課堂教學改革前后500人進行調查統計)
從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們愿意學習了,會學習了。大多數學生提到:“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再也沒有‘開小差’的機會了。”因為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每個學生都投入到思考、討論和相互評價與互動活動中。有一位同學還深有感觸地說:“通過我個人上講臺去講、去說、去演等,大大增強了我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為我創造了一個發展愛好、完善個性的機會。”
學生學習主體充分體現。(以課堂教學改革前后500人進行調查統計)
從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學生敢于提出問題了,學生們學會提問題了。有時我甚至會感慨:“我被學生的問題難住的時候不少。”有了問題,就有了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也就有了研究問題的氛圍。有的問題在課堂上解決不了,我就和學生在課后接著研究和討論。有時學生們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意想不到的問題讓我既感到意外,也感到欣喜,面對這樣的問題,才真的感到自己的知識面太窄了。經過近兩年的課堂教學改革,我班的學生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幾乎每節課都有讓我感到驚奇的亮點,特別是從問題評價中所提出的問題,有時讓我很難相信這些問題是學生提出的,他們解決問題的觀點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從問卷調查還可以看出,學生“單干”的少了,合作的多了。以前,學習程度差的學生向學習程度好的學生請教問題的時候,學習程度好的學生不愿意講。現在不一樣了,不管是學習好的學生還是學習差的學生,合作意識都增強了,因為他們意識到了合作的好處,懂得了“雙贏”的道理——可以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多數學生都這樣議論“課堂讓老師與我們之間是平等的,每節課都在積極的交流對話中度過,學習變輕松了,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大面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以我班的數學期末成績為例:
由以上數據可知:進行新的教學模式實踐后,學生的學業成績逐年上升,學困生也逐漸減少,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就連那些原來考試得三五分的學生也有了上進心和學習積極性,并且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讓我對他們“刮目相看”。
新教學模式的實踐也使我從勞神的備課和教學設計等耗時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我有時間和精力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研究學生、反思課堂,并結合教育新形勢、新理念、新課改,完成教學觀念和教學角色的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加準確,教師的主導地位更加明確,由原來關注學生知識的接受等智力因素轉到關注學生的能力提高和情感意志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促進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自身教學觀的轉變和專業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課堂可喜的變化。以往教師唱“獨角戲”、學生為“看客”的情況不見了,進而課堂變成了師生聯袂演出的舞臺。教師調動學生的方式方法更加靈活多樣,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增強了,教師把課堂的時間與空間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內化為學生的意識和行為,特別是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形式讓學生盡享學習成功的喜悅,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宜興市官林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