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而語文課與生活又是相輔相成,在教學《放飛蜻蜓》這一課中我巧妙的設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我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很多蜻蜓的圖片,通過看到美麗的蜻蜓,學生的情感在一見到蜻蜓的剎那間已流淌出來了,他們對小動物的熱愛霎時提升,發自內心愿意接近、靠近文本,他們抑制不住這份心中的激動,他們認真地聽著老師的介紹內容,這時我又把課前準備好的一只美麗的活蜻蜓拿出來,學生都情不自禁安靜地朝前圍攏過來。
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學生個個都張開了大嘴,都感受著自己此刻對蜻蜓不一樣的心境,親眼看到蜻蜓的大復眼,幾乎占了整個頭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調整方向的尾巴一節節的,又細又長。
他們看著都忍不住親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邊一樣的膜狀的翅膀。用手扇動翅膀飛舞,看著這一只活的大蜻蜓,學生都不禁想起了“蜻蜓點水款款飛”的美麗情景,感受著蜻蜓的美麗身影,學生學習課文熱情高漲,讀書感情把握較好,挖掘人物內心的思潮更深刻……這一切都得感謝這只大蜻蜓的及時出現。
這時,我趁熱打鐵再深入地學習有關蜻蜓的知識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這是益蟲應該給放了。”有一名學生輕輕地用雙手把蜻蜓捧在手里,走到陽臺輕輕地打開雙手,全班學生頓時歡呼雀躍,幾乎一會兒工夫,同學們成了保護動物的衛士。
這時這節課達到了高潮,此刻,我又帶領學生到學校的花圃上去親眼看一看蜻蜓美麗曼妙的身影,感受他們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舞姿,親耳聽一聽蜻蜓在你耳邊疾飛俯沖時發出的帶有振感的樂音,學生有的在和蜻蜓賽跑,有的仰著頭拼命睜大眼睛看清蜻蜓的真面目,還有的大聲呼喊蜻蜓、贊美蜻蜓……這一切都組成了孩子們和蜻蜓之間的一幅活的畫。
這節課的巧設計達到了恰如其分的效果。看似不夠嚴肅的課堂,卻能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并放飛蜻蜓,教育學生要愛護有益的動物,激發學生探求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更為可貴的是放飛蜻蜓,同時也放飛熱愛科學、保護環境的理想。
總之,生活處處皆語文,在教學中,要“以學定教,以人為本”,合理開發課外學習資源,勇于沖破教室的樊籠,帶領學生走出教材,走進社會生活,參與實踐活動。
教師以明確的目的、多樣的方法、適時點撥、及時的調控,讓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去思考,用語感去連接課文與學生的感覺、感受和情感,把學生帶入神起的語文學習境界,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升華體驗、情感體驗和心理體驗,這是教學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實踐,更是真情的流露、靈性的涌動。學生用心傾訴,是心靈深處真正的獨白,是課文的內涵得到了升華。
回顧全課,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部動力。作為一名教師,要設法去調動他們的興趣,不斷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寓教于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礦區輔導站朝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