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已不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如何使學生由過去“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是目前數學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教師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教給方法,可以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搭建良好的平臺。
關鍵詞:自主探究;數學興趣;數學情境
眾所周知,21世紀的數學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其主要特點是要求突出數學思維的創造性。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加強“過程”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已成為廣大數學教師的共識,教師要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育人為本的觀念,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想探究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力求認識和接觸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教學實踐也說明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學科產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種沉重的負擔。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創造良好的條件。例如在講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時,教材中由計算1+2+3+…+100的方法直接轉入求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這樣學生不易明白求和公式的推導方法和思想,在給出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之前,課本給出:“看下面的問題1+2+3+…+100=?”這樣的問題提出后,先給學生講小高斯用了一種很巧妙的方法在很短的時間內算出此題答案的故事,要求學生設想小高斯可能使用的方法。問題一提出,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促使學生投入教學中。
數學源于現實,必然扎根于現實,并且廣泛應用于現實。由現實生活抽象概括出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教學數列的應用一節時,根據現在的生活實際我給出這樣的一道題:王先生于2006年5月購買一臺售價為10000元的電腦,由于資金不足,采取分期付款形式。購買后一個月第一次付款,以后每月一付,于2007年5月付清,王先生每期應付款多少元?(規定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復利計算,每期付款額相同)學生進行討論,思維活躍,最后能提出解題的思路。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培養起來的。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在教學中,多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遇,使學生把學習數學當成一件樂事,在成功的基礎上去爭取更大的成功。
二、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探究空間
問題是學生思考的源泉,一個好問題總是能夠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一定的發展。如教學中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到多個不同的答案。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至少也能得到其中的一個。因此,教師的設計應該可以充分釋放每一位學生的潛能,促使他們多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問題,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全凸顯出來。在等比數列的定義及通項公式的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填空:數列{an}:1,3,9,( ),81,243,…
問題一:上述各數列的項有怎樣的變化規律?
問題二:上面3個數列的前后項之間滿足什么關系?
問題三:聯系等差數列,再根據上面3個數列的特征,給出這一類數列的名稱。
問題四:它們的通項公式是什么?
這幾個問題,使每個學生都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教學中來,為學生自己探索發現等比數列的有關知識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三、教給方法,讓學生學會探究
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怎樣學習的人?!惫湃艘嘣疲骸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尤為重要。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有助于獲得學習的成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教與學是教學活動統一體的兩個側面,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給學生示范,引導學生獲得優秀的學習方法。比如講“函數”概念時,通過與“映射”概念之間的異同比較,滲透了探索數學問題的類比法;再比如在講授不等式證明這一節的定理:若a、b∈R,則a2+b2≥2ab(當且僅當a=b時取等號)時,引導學生做如下的變形的歸納:
(1)從“符號”上考慮,若a、b∈R,則a2+b2≥2ab,a2+b2≥-2ab,a2+b2≥2|ab|都成立
這即為定理的內容。
這樣一來,不僅可使學生從本質上掌握定理,而且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與思路,提高思維的廣闊性與敏捷性。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思考的機會,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積極參與動手、動腦、動口的相互交流合作的狀態中,學生的思維、表達、實踐、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從中悟出探究性學習的真諦并且通過探究研究和合作交流,培養數學能力,讓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以主人的身份投入數學教學活動中去,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參考文獻:
沈新權,沈志榮.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策略.中學教研,2005(11).
(作者單位 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