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作文評改是最令人頭疼的事。相對來說,家住農村的教師,下班后設有更多的時間繼續處理班上的工作。而學校為了要成績,又往往采用加大語文學科的工作量和增加作文次數的方法來加強語文教學。如此一來,本來就需要耗時而廣泛涉獵知識面的語文教師的時間就顯得更緊張了。
鑒于此,我初步做了一點作文評改上的嘗試,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訓練學生進行字詞句方面的批改
作文完稿收齊后,老師不做點評,而是打亂分給學生,讓學生挑出字詞句及標點上的明顯錯誤,經過一天的查找準備,基本上都能把問題找出來。
第二天講評時,讓發言的學生指出自己認為值得效法借鑒的好句子,然后再指出問題所在,如有分歧,由師生共同探討得出結論。
第二階段:訓練學生進行章法結構上的評改
在訓練評改字詞句的基礎上,進而轉入選材立意結構等方面的評改。由于定期階段訓練難度較大,涉及內容龐雜,往往每一方面都包含多個具體內容,除字詞句評改不能放過外,每次評改重點只能涉及一兩處,絕不可貪多求全做到面面俱到。
評改本著先講后練的原則進行訓練。例如準備訓練學生評改習作的開頭和結尾,我就在布置作文中或在分析課文時,同時復習鞏固一下幾種常見的開頭和結尾方法,使之成為學生習作中自我衡量的例子,發現評改時的理論依據。
一次作文評改,不遇到特殊情況,一般我都要占用一節課的時間,而課堂上能夠輪上發言講評的學生也只能有四至六名,結余下來的十幾分鐘,讓學生再互相交換手中的習作,在完成賞析后,檢查一下第一名學生的評改是否有欠妥之處,并且寫出對第一名評改的評語,然后,將手中習作交還習作者本人,由習作者本人完成驗收,最后推選出本次習作較為成功的一篇,由教師打印后發給學生,以做借鑒參考之用。
“修改文章的主動權不在別人,而在自己的勤奮。”經過一學期的嘗試,我發現,這種形式的評改,很受學生歡迎,它有利于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出學生的學習潛力。更重要的是還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和欣賞習慣,不論是看電視還是閱讀刊物,都能帶有目的地去評審其開頭和結尾方法,對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單位 吉林省雙遼市向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