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從音樂課堂唱歌教學的三個環節入手,即唱前激趣、唱時延趣、唱后升趣,結合在實際教學中的場景再現,圍繞如何激發學生“唱由心生”談了有效唱歌教學的經驗與策略,也體現了“引導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喜愛音樂、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的新課改理念。
關鍵詞:唱歌;興趣;審美情趣;策略
人聲是最普遍、最經濟,也是最美妙、最自然的樂器,而歌唱就是以歌喉為工具,運用人聲這最美妙的樂器,將文字和旋律有機結合,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課程標準指出,音樂基本技能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可見,在中小學階段,唱歌教學是音樂教學的核心與基本內容之一,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唱歌教學也是學生最喜歡、參與面最廣、最容易掌握的一項實踐活動和表現。筆者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下有效唱歌教學的經驗與策略,以供大家探討。
一、尋找合適恰當的切入點,創設新意境,激發學生學唱歌曲的愿望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唱歌教學中,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學唱歌曲的興趣,用簡潔的語言直入主題和通過音樂畫面等情境創設進行鋪墊再入主題是我常用的兩種導入方式。
1.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切入課題——課例: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茉莉花》
《茉莉花》是學生早就耳熟能詳的一首歌曲,歌曲演唱根本不成問題,學習《茉莉花》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在教學目標中我是這樣設計的:(1)能用連貫優美的聲音熟練地背唱《茉莉花》。(2)以《茉莉花》為學習開端,初步了解民歌的特點,以及民歌的產生發展與生活的關系,并能聯系文化背景用比較的方法作出初步的判斷和評價。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前我在教室里的鋼琴上、講臺上、窗臺上擺放了幾盆盛開的茉莉花,學生一踏進音樂室就被那散發著濃郁香味的花兒所吸引,有的湊上去聞,有的擺弄著綠葉,有的小聲嘀咕“哪來的花呀”“這是什么花啊,這么香”。他們興奮地討論著。上課鈴聲響了,大家都用好奇的、探究的目光看著我,我知道那詢問的目光是在問我:“今天教室里怎么多了那么多花啊?”我微笑著說:“同學們,這潔白的小花就是茉莉花,今天我們就來演唱這芬芳美麗的《茉莉花》。”
課前教師對教室的精心布置與設計,已經引起了學生的注意,他們充滿好奇,所以教師用簡單的話語直接切入歌曲教唱環節,無需過多的鋪墊。
2.情感鋪墊,迂回切入——課例: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故鄉的小路》
課間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長久》,并展示出一張張精美的圖片,由于學生對這首詞非常熟悉(語文課教過),此時已經有人跟著音樂一起唱了起來。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這首歌曲是《但愿人長久》,是根據蘇軾的《水調歌頭》譜成的,表達的是一種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今天我們就從不同形式的作品中感受共同的思鄉情感。
師:課前請同學們查找有關思鄉的詩歌或歌曲,你找到哪些呢?快和大家來分享吧。
生:《靜夜思》《天凈沙·秋思》《故鄉的親人》《大海啊故鄉》等。
師:我推薦大家欣賞男聲小合唱《故鄉的云》,這也是老師最喜歡的一首思鄉歌曲。
師:今天老師也找到了幾幅故鄉情的繪畫作品,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多媒體播放精美圖片,在播放最后一幅時)師:這是一條彎彎的小路,是通往家鄉、通往溫暖的家的小路,今天我們就來學唱歌曲《故鄉的小路》。
多媒體渲染情境是歌唱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多媒體播放優美的畫面、動人的音樂、感人的詩詞,將學生的視覺、聽覺、想象力、創造力聯動起來,此時學生的求知欲已被激發,歌曲順利教唱已呈水到渠成之勢。
二、歌曲教唱方式探討:先唱譜還是先唱詞
教唱歌曲向來是音樂課堂教學的重點,一般要占課堂總課時一半的時間,在歌曲教唱過程中是先唱譜后唱詞、還是先唱詞后唱譜,一直是音樂教師不斷探索和研究的話題。筆者認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依據不同的學情、不同的歌曲采取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唱的步驟雖有不同,但之前有一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聽歌曲范唱。音樂本身是一門時間藝術,“聽”是它的主要表現形式,悅耳動聽的歌聲能感染學生,神奇變幻的節奏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再現能力。不論采取哪種教唱方法,筆者都會讓學生先聽一聽,初步熟悉歌曲的旋律、節奏,對歌曲有一個感性認識。接著就是重點環節教唱歌曲了。以歌曲《渴望春天》為例,在兩個不同的班級筆者采用了兩種順序截然相反的教唱方法。
三、點睛之筆:歌曲的藝術處理
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在音樂課堂的情感體驗中,歌曲的藝術處理使音樂情感得以升華,審美情趣得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也有了發展的空間,歌曲的藝術處理是歌曲教唱過程的最美的點睛之筆。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注重在歌曲藝術處理這個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探索歌曲的藝術處理中來。
1.教師要引導學生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結果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初中生應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我的提問中最常出現的話語是:“你認為這首歌的速度、力度、情緒是怎樣的?”“歌曲可以分成幾個樂段?你是怎樣來分的呢?”“你會選擇怎樣的色彩、畫面、樂器來表達你對這首樂曲的感受?”“你認為還可以用什么演唱形式來表演這首歌呢?”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把這些音樂知識儲存起來,在小組討論時把這些問題當做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的思路,潛移默化間達到“能夠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和聲等音樂表現要素的過程中,了解并評價其音樂表現作用”。
2.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
就像“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人們對音樂的感受是不唯一性的,每個人由于他的生活經驗不同,知識層面不同,對音樂會有不同的感受或是見解。例如在對歌曲《故鄉的小路》情感分析時,討論用怎樣的速度來演唱能表達歌者的思鄉之情。一個學生說用較慢的速度演唱能表達思鄉之情,我帶著大家一起用他所說的速度唱了一遍,班里絕大多數學生都對演唱的效果點頭表示贊同。這時有個小小的聲音嘀咕著:“我覺得快速也可以啊,不一定非要唱得這么慢的。”我立即抓住了這個聲音,用眼神鼓勵他大膽地說出來,并且帶領大家用快速又唱了一遍,通過討論大家覺得速度加快以后可以表現出想要回到家鄉的那種迫切心情,是思鄉之情的另一種表現。就在這不斷試唱、不斷實踐中學生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和自信,也體會到了歌唱的魅力。
唱由心生,只有從學生心里流出來的歌聲才是最感人的。作為音樂教師,在課堂唱歌教學中,我們的職責是引導學生感悟旋律的線條美,感悟歌詞的意境美,感受對歌曲二度創作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不論使用何種方法與手段,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名燕,彭志修.音樂教學實施指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金嚴文.音樂新課程與示范教學案例.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無錫市通江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