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知道,物理學上的許多重大的發現,著名的規律、定律的得出都是科學家們在觀察事物的基礎上,大膽地提出科學的假說,然后進行無數次的實驗,最終得到真諦。根據教育學、心理學原理,在學生認知過程中,經常伴有好奇、猜想(假說)、驚訝、困惑、感到棘手、緊張的沉思與期待,能夠促使學生去尋找理由和證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用科學的觀點來評價現象和過程,并使學生學到認識的方法,基于上述理由,我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結合新一輪課改理念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嘗試,實施假說實驗探索式教學法。
一、教學法介紹
教學程序:[啟動]→[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證據]→[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提出新的問題]
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分為三大步驟來進行,第一步,教師可通過比喻、類比,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等手段,引導學生大膽地猜想,提出科學的假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第二步,啟發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精心設計出實驗的方案,細心進行實驗和觀察員,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去尋求科學的奧秘,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第三大步,在學生實驗探索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拓寬、鞏固深化所學的知識。
教學時間分配:前述三大步驟時間比例大致為1∶5∶2。
二、教學案例
探究課題: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方式等在這里省略)
教學過程:[啟動]我們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要從一端走到另一端,會受到行人和車輛的阻礙。這種阻礙作用的大小與街道長度、寬窄、路面情況有關,街道越長、越窄、路面狀況越差阻礙作用就越大。[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同學們提出的假說是否成立呢?如何驗證猜想的正確性呢?同學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紛紛設計可行方案,教師對其中正確的方案進行肯定,同時提出我們應該如何選取材料,注意變量的控制,我們要分別對材料、長度、橫截面積進行探究。比如選取材料、粗細相同,長度不同的兩根導體,接入如圖所示的電路中的M、N之間,比較電流表的示數大小,可以知道電阻跟長度的關系;換用兩根材料、長度相同,粗細不同的導體進行同樣的實驗,可知道電阻跟橫截面積的關系;再換用長度、粗細相同,材料不同的導體進行實驗,可知道電阻跟材料的關系。[分析與論證]實驗結束后,先請每組同學說出實驗的結果,猜想是否正確,然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交流與合作]不同小組的同學共同交流實驗時出現的一些情況提出新的問題。
板書要點:[思考](1)若要制作一電阻值可以連續變化的電阻器,怎樣辦?(課上討論課下去制作,這樣可以復習本節知識也可以分化下一節電阻器教學的難度)(2)導體的電阻除了與本堂課探究的長度、橫截面積、材料有關以外還與其它因素有關嗎?生活中用的白熾燈為什么總是在開燈出現燈絲燒斷而不是的正常發光過程中燒斷?(布置學生課后網上查閱相關資料,開闊學生視野,跟蹤現代科技對物理知識的應用)
由于教給了學生正確的科學探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性大大提高,思維活躍具有創新意識,能牢固掌握所學物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 重慶市江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