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損失。教育流程不是生產線,它鍛煉錘造的對象不是普通的產品,而是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思想的人。假如有一個孩子不能成才,這不僅意味著我們的社會少了一個有用之才,還意味著給社會增加了一份負擔、一個隱患。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
在我所教的高二文科普通班里,有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
趣。他們上課無所事事,就做一些與上課無關的事,大錯不犯,小毛病不斷,因而,在這樣的班級上課著實是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事。和學生也沒少交流和談心,但這些學生在表面上答應得好好的,上課的表現卻沒有多少好轉。隨著學校加大管理力度,有一批人被清退,課堂上的紀律是大為好轉了,但仍有部分學生是“惡”習不改。
在我教的班級里有一位齊某,課下對老師挺有禮貌,就是對學習不感興趣。一次晚自習,我又發現他與同桌傳條交流了,于是我也找了一張紙,對他寫了幾句話,他見我用這種方式和他交流,很是驚奇,隨即就和我“聊”起來。通過交流,我得到了以前和他談話沒得到的信息。可能是在每次談話的時候他把老師當作了“敵人”,而這種方式他把老師當作了朋友。他說自己將來想從事建筑行業,可見他內心是有理想和目標的,我就用他的目標來吸引和鼓勵他。
隨后的幾天,他的課堂表現也沒見多大的起色,但當他犯錯誤時,我的一個眼神會或多或少地起一點作用,可能是不太好意
思吧。
從那以后,我也會偶爾地給他傳一個小條,表揚他的點滴進步,盡量地去發現他的閃光點。又過了一段時間,突然有一天他主動找到我說:“老師,你幫我畫畫知識點吧,我想學習了。”這讓我大感意外。第二天上課,他聽得很認真,而且還工工整整地記了筆記。我對他的表現大加贊揚。從那以后我盡量地創造機會讓他回答問題,在隨后的期中考試中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說不清在他的轉變中我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但我始終相信:付出了不一定有回報,但不付出肯定沒有回報。有時我也在想:我們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把學生都送到名牌大學里去,好像是不可能的。但是高考的壓力使我們的教育功利化,社會以升入名牌大學的人數衡量學校,學校以學生的成績評價老師,老師以學習成績的高低來評價學生。雖然我們都喊著素質教育的口號,但事實又是如何呢?所以,我們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只會接受知識考試拿高分的機器,而是向社會培養有愛心、責任心、人格健全的人。所以,當學生對我們傳授的知識不感興趣的時候,千萬不要一味責怪,我認為,培養習慣比灌輸知識更重要。
教育的意義不在于升學人數的多少,而在于引導和促進學生
的發展和完善。任何一個方面的進步,都是值得肯定的。可能他的成績不會有很大的改觀,但幫他克服一些“壞”毛病,我認為這就是教育的成功。
我們應思考:我們在培養優秀學生的同時,是否要為成績平平的學生甚至差生撐起一片天空?顯然答案是肯定的。同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有培養普通勞動者的意識,一個學生只要能自
食其力,健康快樂地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當我們每天走進教室的時候,都應該提醒自己:不能為社會培養出“廢品”,不能給社會增加負擔,這是我們的良心,更是我們的責任!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一中實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