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發生在八年前的一個故事了,那時,我還只是一個普通高中的實習生。
一個班60個學生,我實習的班級是高二的一個火箭班(A班)和一個平行班(B班),學生都是從四面八方遠離家鄉來到學校上學的,都是住校生。開始的一周我每天循規蹈矩地聽指導老師上
課,幫指導老師批改作業,和學生相安無事。第二周,指導老師說你們實習,老是聽課也沒意思,要自己多上課才能總結出經驗,對以后的教學才有意義。
第一堂課是給A班的學生上,全校最好的實驗班,我感覺非常緊張,這可是對周邊區市縣的學生經過精挑細選后錄用的啊。這個理科實驗班,不僅理科樣樣棒,文科也不落后,特別是語文課。但是指導老師鼓勵的話讓我平靜了下來:“只要你精心準備,認真上課,肯定沒問題,而且學生也不會責難你的。”帶著激動和忐忑,終于上完了課,我看到指導老師贊許的眼神和學生興奮的眼睛,我知道,我已經拿下了這個火箭班的學生。接著就是給B班的學生上課,我更加輕松,心想:A班的學生我都能把課上好,更何況你們這些差一些的學生。可是,我錯了,第一堂課上下來,我沒有看到這個班學生眼中的欣喜眼神,很多學生都是一片迷茫的表情。還未下課,我就看到坐在后邊的幾個男生已經把頭埋了下去,準備睡覺了。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心中有點不快,但是卻沒有發作,我對自己說,找到原因,慢慢會好的。
接下來,在A班上課的日子異常輕松,而在B班的日子卻讓我感到很挫敗。后來,發生了更讓我沮喪的事情。我發現幾天下來,總有兩個學生(小凌和小華)不完成作業,有時甚至不交作業。我問了指導老師這兩個學生的情況,指導老師說,這兩個學生高一來的時候還可以,可是慢慢地就跟不上了,上課愛開小差,愛睡覺,家長也請過多次,但是都收效甚微。而且這兩個學生還矛盾重重,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于是,我開始關注這兩個學生,我發現,他們在課堂上如果睡覺、沉默的話,課堂紀律還好些,如果他們中有一個人說話,那他們周圍的學生就會跟著哄鬧起來,影響整個課堂秩
序。有一天,小凌和小華又在對打,我實在忍不住了,就把他們叫了起來,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說,沒干什么啊,就是在聽你講課唄。那我講的是什么?講到哪里了?他們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了。可是他們并未因此而羞愧,而是對著我說:“你講你的課,我們玩我們
的,各不相干,你又不是我們的老師,你管那么多干什么?”一臉不屑的表情。我氣得臉紅一陣白一陣,感覺很委屈,受到了侮辱。他們說完,很多學生也都跟著哄笑了起來。這課沒辦法上下去了。我憋著淚水沖出了教室,回到辦公室,這些天所有的不快和迷茫都隨著委屈的淚水流了下來……
第二天早自習,我強打起精神來到B班教室看他們早讀,大部分學生還是很自覺地讀書,可是我看見小華又習慣性地趴在桌子
上,小凌也是把頭放在桌子上有一句沒一句地讀書,我想起昨天所受的委屈,心想,今天一定要把我作為老師的權威拿出來讓你們看看老師是什么樣的。我慢慢地踱步繞著教室走了一圈,走到小華他們那組的后面,小凌已經用余光掃到我快走過來了,于是馬上正襟危坐,假裝大聲朗讀,還用手肘碰了碰小華,可是小華并沒有坐直身子,還是趴在那里,我氣更大了。我快步走到他身邊,可是正當我要發火時,我發現小華的身子并不是像平時那樣懶洋洋輕松地趴
著,而是捂著肚子感覺很痛苦地趴著,我看到他的臉是蒼白的,眼皮無神地耷拉著,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他病了。我所有的怒氣、怨氣和委屈都拋到九霄云外去了,我走近他,拍拍他的肩膀,關切地問他怎么了,是哪里不舒服嗎?他無力地抬起眼睛看著我,我繼續問:“怎么了,小華,我可以幫助你嗎?”他終于有氣無力地說:“我覺得肚子很痛,直不起身子。”小凌接過話頭說:“他早上還吐了。”我用手摸摸小華的額頭,再摸摸自己的額頭,確認他是發燒了,還伴有肚子痛、嘔吐,會不會是腸胃炎啊,我又問他吃藥了嗎?他搖搖頭。我馬上叫上小凌扶起小華去了校醫院……
吃了藥以后,沒過兩天,小華的病就好了。他和小凌一起來到我的辦公室,鄭重其事地向我鞠躬認錯,真誠地說了聲“對不起”。后來我和他們聊天,他們告訴我:“謝老師你知不知道,我們上次惹你生氣,我們看到你在辦公室哭了。其實,那次我們不是故意要惹你生氣,我們倆是班上的倒數幾名,平時根本沒有老師關注過我們,我們上課睡覺、說話一律沒人管,可是你不一樣,你關注我們,更關心我們,而且我們惹你那樣生氣了你都不責罵我們,你真的很好。”我突然覺得,我實習的成就感不是來自A班,因為他們已經很優秀,不需要老師再花許多心思。我的成就感是來自B班,來自B班的這兩個調皮鬼。后來,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從他們身上,我明白了一個老師真正的職責。后來,他們上課一直很認真,喜歡問問題,后來的月考,他們的語文成績甚至考到了全年級的前十名。我突然就明白了孔子的這句話:親其師,信其道!
蘇霍姆林斯基說:“當一個學生跨進學校大門成為你的學生時,他無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話對他來說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來,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只有和學生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學生才能更好地從老師那里學到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要讓學生相信老師,首先老師要信任學生,要明白學生的每一個反應后面肯定都有他的原因和動機,作為老師,我們只有認真觀察學生,發現事情背后的原因,真正地關心學生,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
(作者單位 四川省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