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話說:“三分課堂,七分管理。”教室作為教學實施的主要場所,教室空間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能否順利實施。從教室空間管理的概念、分類及國外的教室空間管理情況來反思教室空間管理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教室空間管理;概念;分類
教室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傳播場所,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管
理。教室空間管理利用得是否恰到好處,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及課堂教學起著很關鍵的作用。
一、教室空間管理的概念
(一)教室空間管理的概念
查閱相關文獻,大多是在課堂教學管理中有所涉及,沒有明確地提出或者深入分析教室空間管理這一概念。筆者借鑒教育管理和課堂管理概念的定義,把教室空間管理看作是一種特殊教室管
理活動,為達到一定的目的,主要是在教室進行的、涉及了教師和學生等要素。因此,我將教室空間管理定義為教師和學生在特定的教室空間里,借助教室這個有限的空間,營造一種教室文化氛圍,進而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有效管理。
(二)教室空間管理的分類
教室空間里除了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要對象外,還存在著有
形的物質空間和包含在班級組織中無形的課堂文化氛圍空間。因此,我將教室空間管理分為有形和無形的空間管理,教師管理和學生管理等三要素。
1.有形和無形的空間管理
教室空間管理,從我們視覺中可以看到的空間主要是有形的
課堂空間。它主要包括物質空間和教室布置兩方面。其中物質空間包括課堂座位擺放、光線和通風條件,教學設備;教室布置通常包括教室內外的綠化與美化,活動區域的設立、展示區、公布欄的設計等。除此之外,教室空間管理,還蘊含著無形的管理,像課堂文化氛圍、班級文化凝聚力等的隱形管理。
2.教師管理內容
作為教室空間管理要素之一,主要包括言語行為的管理和非言語行為的管理。教師對教室空間管理中學生主體出現的沖突和問題行為實施管理,以期達到管理課堂,有利于教學的順暢實施。
3.學生管理內容
學生也是教室空間管理的主體之一。主要是在教室這個有限的空間里,實現對自己學習的自我管理。
二、國外教室空間管理的情況
從美國的教育設備和師資配置來看,一個班20多個學生,班
級規模成小班化。以美國為例,筆者將美國教室空間管理分為教室客觀環境和教室心理社會環境的管理。
(一)教室客觀環境
從教室客觀環境看,教室座位空間管理這塊,最明顯的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授課內容的需要,桌椅的擺放是自由的。地面上一般全都鋪有地毯,地毯有利于小組合作和上課的需要。在上課時,教師可以隨意走動,鞋子發出的噪聲很小,不容易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上課走動,如上廁所時不容易影響到教師和其他同學上課。桌椅和地毯的隨意擺放,既有利于教師在教室內四處走動,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教師管理的“活動自由半徑”,使教師與學生更加舒暢地進行交流,拉近了師生的關系。
教師的辦公空間,美國的教師沒有集體辦公室,辦公空間就在自己的教室里安置教師桌子,教師沒有專用講臺,而是與學生桌子一樣高的講桌,與學生絕對平起平坐。從視覺效果看,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控制削弱,實現了空間上平等的關系。在小學階段,一般將教師的座位安排在學生座位的后面或者側面,與黑板遙相呼應。教師座位設置在教室的后面,這樣做的特點是可以形成“學生中心”的氛圍,從教室后面,教師更容易對學生進行管理。中學階段,教師桌子通常放在教室的側面,如在光線充足和通風條件較好的地方,便于對學生進行管理。安排學生的座位時,靈活多樣,適應學生發展的活動空間和個人私人空間,利于學生參與互動、討論和交流。
此外,教室空間的另一大特色是生活化。從網上的一些視頻資料和書籍中可以知道,教室的墻壁要具有豐富性,教室四周的墻壁都要被充分利用起來,墻壁空間上貼滿了各種各樣的圖片、表格,還有知識卡片、地圖、學生的作品、自制的年歷,就連教室的天花板空間也被充分利用了,懸掛著學生的作業和作品。這些醒目的、各不相同、各具個性的展示,大多是在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參與下管
理的。
(二)教室心理社會環境
美國中小學教師管理少用言語管理,善于駕馭非言語管理。將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和學識寓于課堂管理中,還有體態語言,將自己的眼神、動作、愜意的微笑都滲透在教學活動中。在教室空間的管理中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教師善于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采取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的管理,活躍課堂氣氛。
學生自覺地自我管理,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收集資料,不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自我管理學習和生活空間。
三、反思我國教室空間管理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中小學學生人數多,不像國外一個班的學生就20多人,在實施小班化教學中,有形的教室空間受面積的影響,不容易隨意搬動教室桌椅。教師的辦公桌和學生的課桌是分開的,不利于師生及時反饋和交流。此外,在無形的教室空間及班級授課制的影響下,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從座位的編排就可以看出,始終是教師的講臺居于教室的中央,無意中形成了教師高高在上,學生靜坐于下方,聆聽教師的教誨,客觀上造成了師生關系的心理氛圍上的不平等。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對社會發展的要求,針對我國教室空間管理存在的問題,在倡導個性和創造性的時代,我國也做了很多嘗試。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線教師和專家對常規的教室空間的座位安排方式提出了異議,探索了幾套新的座位編排模式,如馬蹄型、圓型、小組合作式等等。這幾種座位排列模式能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更多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傳統座位排列的不足,并且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靈活地運用不
同的座位模式。另外,教室空間布置還應考慮教室內外的綠化與美化問題,活動區域的設立,展示區、公布欄的設計等,不斷實現教室空間的利用率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美]joyce McLeod,Jan Fisher,Ginny Hoover.課堂管理要素[M].趙麗,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2]陳時見.課堂管理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杜萍.有效課堂管理:方法與策略[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楊桂青.英美精彩課堂[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5]F.戴維.課堂管理技巧[M].李彥,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深圳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