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化學學科思想和訓練學科方法是學科教學的需要,是把
化學最精髓的、最本質的思想通過教師的理解和設計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來感悟。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為例來談談如何開展培養化學學科思想和方法的探究性
教學。
以下從五個方面小結一下關于《金屬的化學性質》第一課時的一些想法。
一、重視實驗教學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在教學中,以學生分組實驗(切割鈉及鈉的燃燒、鋁在打磨掉氧化膜與否兩種情況下加熱融
化、將Cu絲在酒精燈上加熱)共5個、一個演示實驗(鋁粉在空氣中的燃燒)、改進實驗(鈉的樣品制作、鈉與氧氣的反應:為了更好地觀察過氧化鈉的淡黃色,對此實驗進行改進,將鈉放在破試管中加熱,淡黃色清晰明顯。另做此實驗時應注意在鈉開始燃燒后立即撤掉酒精燈。學生可得出此反應為放熱反應的結論。)等各種實驗形式進行實驗探究。從實驗入手,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結論。目的在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元素的性質。同時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即通過實驗和觀察,對實驗現象和數據等資料加以分析,找出規律性的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重視知識的內在聯系
教學時要充分體現結構與性質的密切關系,以結構為基礎,以性質為重點,以結構→性質→存在和用途為主線,凸顯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對金屬化學性質具體知識點學習的指導作用。這不僅符合知識的內在聯系,體現了本質決定現象這一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形成了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
在引出金屬的化學性質時,讓學生根據教材圖3-2寫出相應
的方程式,從舊知入手,推進新課的教學。結合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等有關知識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加深理解,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在講授金屬與氧氣等非金屬反應
時,從學生已知的舊知——鎂、鐵與氧氣的反應入手,這樣,在新的情境中再現已有知識,可以減輕學生負擔,減少記憶的困難,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課時少、易遺忘的矛盾。
四、密切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
新教材的設計理念就是讓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再走向生活。如:(1)提供生活素材導入新課,確定研究對象。師:2008年8月8日晚上,同學們在家里干什么?(生:看奧運會開幕式)。從焰火的五顏六色到金屬在生產、生活、軍事上的廣泛應用,自然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是對金屬相關性質的研究,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
力,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內容的興趣,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進入學習狀態。(2)在金屬物理通性的教學時,請學生根據生活中接觸的金屬制品總結金屬的物理性質。這時學生表現得興致勃勃,輕松總結出金屬的物理性質。將學生原有的、鮮活的生活體驗應用于課堂教學,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信心。
五、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如,整節課都是讓學生邊實驗、邊觀察、邊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結論。讓學生自己溫故而知新,讓學生對金屬參與的反應進行分類歸納,并由此及彼地學習金屬和氧氣的反應并自己進行小結、比較,認識到不同金屬還原性的強弱、區別,體會金屬活動順序表的含義。
(作者單位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