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美讀在今天的新課改中占據了怎樣的地位,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到美讀的重要性,怎樣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讀教學,如何指導學生一步步地走向美讀境界進行了探究。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古詩文教學的現狀,從“美讀”研究的背景出發,就美讀在今天存在的獨特價值提出了美讀研究的四個策略,力求把美讀落實到實際的教學操作中。學生的美讀已經不再是單純地對課文語言的忠實再現,而是能夠表達自身情感與思想的“二度創作”。
關鍵詞:美讀;古詩文;意境
一、美讀研究的背景
在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古詩文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古詩文不僅映射著中國的文化之美,而且蘊含著中華民族的胸懷、風
骨、智慧和情趣。文質兼美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科書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璀璨奪目的美的世界,為什么要美讀這些古詩文呢,如何在中職古典詩文教學中實施美讀教學呢?我將簡述如下。
1.新大綱新教材的定位重視美讀
2009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稱“新大綱”)對中職語文教育進行了全新的定位。新大綱明確指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要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必
需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
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同時要求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和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薄皽\易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美讀”。提倡美讀,讓學生在美讀中靜心品味文章,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勢在必行。
“基礎模塊”的責任編輯溫立三在談到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時
說,文言文教學要完成一個轉變、一個轉移,一個轉變是要把課堂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轉變為以學生誦讀為主;一個轉移是要把立足點由講翻譯談語法轉移到指導誦讀上。美讀是誦讀的進一步深化,價值與地位可想而知。
2.古詩文教學現狀呼喚美讀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職教育的“實用性”日漸強化,專業課程的地位越來越高,語文課作為一門文化課因種種原因日趨“邊緣化”。受其影響,學生中重專業課,輕文化課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中職學生相對于普高生而言,他們中的大多數語文成績較差,六年小學和三年初中,已經耗盡了他們對語文的新鮮感,中考的失敗更讓他們對語文課程產生了畏難情緒和逃避思想。學生不喜歡語文,更不喜歡古詩文。
這一問題的出現也有教師的原因,教師急于求成,導致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大,從而導致以下幾個誤區:(1)傾盆大雨式的背誦;(2)信口開河式的問答;(3)填鴨注入式的串講;(4)囫圇吞棗式的翻譯。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過分強調了教學的定量化、技術化和精確化,要求學生采用“死摳字詞—理解句意—總結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條分縷析式的教學,肢解原本文脈貫通、渾然一體的千古佳句,扼殺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詩詞所蘊藏的美感被掃蕩殆盡,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深受影響。
二、美讀研究的意義
葉圣陶曾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讀出
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還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
的收獲?!?/p>
廣義的“美讀”,歷史悠久。春秋時,孔子花很多時間教授弟子“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墨子·公孟篇》)。孔子自己也善讀《春秋》,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聆賞。近代,朱光潛先生在《談文學》一文中說:“咬文嚼字應從意義和聲音兩方面著
眼?!庇终f,“聲音與意義本不能強分,有時意義在聲音上見出還比在習慣的聯想上見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認為講究聲音是行文的最
重要的功夫?!苯坦诺湓娢?,要歌而詠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古之于詩也,有誦有歌,誦可盡人而學,歌不可盡人而能也。”
古詩文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糧。從美讀的角度來探討語文教學早已開始,只是在實際的中職語文教學中,美讀教學真正得以實施的太少。相對于劍指高考的普高語文而言,中職的語文教學則可以給學生營造一種輕松
的學習氛圍,采取美讀的方式重拾學生古詩文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今年,我校語文組課題“中等職業學校古詩文教學效度與策略研究”在杭州市立項。在課堂上如何讓中職生靜心美讀一篇古詩
文,如何在教學中實施美讀教學,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古詩文教學的效度,這是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大量的研究和實踐的。
三、美讀研究的策略
美學界一般把美讀規律分為三個層次:形式感知,達到“悅耳悅目”,內容領悟,達到“悅心悅意”,最后是行為超越,達到“悅志悅神”?;诖?,筆者將教學策略確定如下:
1.初讀,讀出音樂之美
“古詩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币驗樵娙绻那伲壮獎勇??!叭治恼缕叻肿x”“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傳統的教授古詩文的方法對我們今天的古詩文教學還是有指導意義的。
教師通過范讀,恰如其分地表達作者的感情,激發學生的情
趣。學生通過以朗讀為主線的閱讀教學,積極主動地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把握詩歌的音樂美,從而進入“美讀”的境界。美讀把教材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文中凝固的感情變為流淌的真情實感,與作者的感情相通。
學生以富有音樂性的節奏和韻律,披文入情,神游其中,使情感的領悟更為透徹。因此,我在教學時,自己首先進入角色,醞釀好感情,然后帶領學生一起進入角色。如,教學杜甫的《望岳》時,我一改常態的“讀詩”,先教給學生古詩詞的“平仄規律”,然后配上《陽光三疊》反復吟唱。在這一淺吟低唱中,學生潛移默化地領略了古詩回環起伏,委婉動聽的音韻美。
2.再讀,讀出意境之美
入境,是讀古詩文的根本。古詩文不同于小說,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文人是從生活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
質的。
我國的很多古詩文特別是其中的古詩詞可以說是“詩中有
畫”,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虛實相生的圖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感知、體會古典詩詞的畫面美。發揮想象和聯想,領悟古詩文的意境美,使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一種藝術境界。老師的講析代替不了學生的聯想、想象,學生也不可能通過老師的聯想和想象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學生只有在一遍遍地美讀之下進行聯想、想象才能實現讀者與文本的
對話,最終實現意義的建構。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后潛藏著的生活情思對
話的過程,就是實現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
美讀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詩文世界。古詩文閱讀教學的內容是否厚重,程度如何,直接取決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程度,取決于學生與文本及作者心靈的溝通程度。書讀百遍,其義自
見。學生要真正讀懂一篇古典詩文,光看是遠遠不夠的,在再讀的作用下學生除了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景意境之外,更可從詩詞中體味出千般滋味,故有一百個人讀詩,就有一百種意境的說法。
如,在教授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我配上凄涼幽遠的古箏曲,自己先聲情并茂地朗誦,讓學生閉上眼睛靜聽,誘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思維的空間,把學生帶進鄉村自由愜意的世界。接著再讓學生扮演詩人的角色,配上音樂反復動情美讀。最后引導學生暢談自己仿佛看到的、聽到的,借助想象化語言文字勾勒出生動的畫面,還原作品當時的情境,使學生更好地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
3.三讀,讀出留香之美
劉勰說過“積學以儲寶”。而美讀是個性化的、富有魅力的,它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學生在讀的時候,目光會迸發出激情,心靈會與作者一起遨游于飛揚的世界,會領悟出默讀與分析時無法感受
的情愫。那些生動形象的典故故事、優美凝練的詩句、準確生動的詞語、精湛的句式結構、妥帖的修辭方法,總是在悄悄地豐富著學生的言語倉庫,增強著學生的文學底蘊。
一遍又一遍地美讀朗朗上口的古詩文,古詩文自然會唇齒留
香,讓人回味。而一句好的詩詞則能讓人終生不忘。等到動筆為文時,那些爛熟于心的東西自然能流淌而出。“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藺相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這些催人警醒的詩句沒有反復誦讀,怎能感其正氣香味?
通過美讀,這些體現人生最高境界的詩句就會經常在學生的
作文中看到。慢慢地,學生就會在美讀的潛移默化下,不知不覺地感悟文理,有效地避免表達過程中寫不出東西或言不達意的情況
發生。
4.四讀,讀出明志之美
新大綱中強調中職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
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詩緣情”“詩言志”,喜怒哀樂,詩之情也。詩詞中常常包含了作者的胸懷志向,當我們看到一篇與自身志向相契合的詩詞時,往往能有一種盡抒胸臆的感覺,將我們想表達卻又表達不出的志向抒發得暢快淋漓。
古詩文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深入理解詩歌,挖掘古典詩詞的思想美。鼓勵學生真正參與到對話的進程中來,一起探索,一起發現,一起分享,讓學生在詩品、詩意、詩情、詩格、詩韻匯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這些融合在古詩詞中的智慧、風骨、操守、人生態度將內化為學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資源。
教材中的古詩文蘊涵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岳飛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愛國情懷;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恐美人之遲暮”“來吾道乎先路也”的忠君報國的熱忱和追求理想的
執著,“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歷史使命感;《釵頭鳳》中“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的令人悲嘆的愛情;《陳情表》中“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忠孝之情;《孔雀東南飛》中的“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的忠貞的愛情。人類高尚的情感在這些古詩文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道德倫理,使每個人的心靈都受到強烈的震撼。在美讀中,學生和老師共同感受到了善的巨大力量,感其志向,動其情感,沐其道德,從而化古人的神氣為自己的神氣,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心靈,修身養性,其樂無窮。
美讀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課文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多方面感知,做到“目至”“口至”“耳至”“心至”。美讀還是藝術的審美歷程,由“悅耳悅目”到“悅心悅意”,由“悅心悅意”再到“悅志悅神”。總之,美讀是美讀主體與文本世界在主體間性不斷同化順應交互作用下產生了一輪又一輪的視野期待和視界融合,是一種情感的體驗,是實現對世界、對人生存在方式的一種關照,一種自我生命意義的追尋和拷問。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談文學[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劉占宗.讓美讀引領語文課走向最高境界[J].中學語文教學,2005(1).
[3]杜衛.美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4]王應常.提倡美讀[J].語文建設,1996(5).
[5]林克明.論“美讀”[N].宜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1).
(作者單位 臨平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