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往往愛閱讀而不愛寫作,如何讓學生在閱讀后將閱讀體
驗與感悟轉化為寫作的動力呢?下面,我來淺談一些寫作教學中的設想與嘗試。
深入才能淺出。寫作素材在于積累,而中學生寫作素材常常由于缺乏生活閱歷而顯得單薄。閱歷的增長與積累非一日之功,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多關注生活,注意身邊發生的大小事情;可以借助各類語文活動,拓展寫作空間;可以通過各種能力訓練,學習范文技法等等。然而,針對目前中學生的生活環境與學習狀況,通過閱讀來增加他們的生活閱歷,通過閱讀來帶動寫作素材的積累,通過閱讀來提升寫作能力,這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
眾多語文教師有這樣的認識:學生愛看課外書,尤其愛看一些符合他們年齡特征的作品,如網絡文學作品。但對傳統文學或是優秀作文范例卻不感興趣,甚至不屑一顧。對此,一些教師的做法可能是禁止,是“堵”。只是我們常常會發現“堵”的效果甚微,甚至會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堵”無效,那么“疏”呢?我個人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分階段地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性的閱讀來嘗試改變這一狀況。
第一階段,個性化閱讀
除了法律規定不能閱讀的,其他類型的書籍教師盡量嘗試放開
限制讓學生去閱讀。唯一的附加要求便是需要他們每個人準備一本記錄本,要求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養成積累的習慣。至于積累的內容,前期也可不加以限制。在時間上,除了計算機課的剩余時間、下午的活動課,我嘗試每周專門挑出一節課作為閱讀課,讓他們進入電子閱覽室自由閱讀,從而保證他們在校有一定的閱讀時間。
這種開放性的閱讀嘗試開始之后,學生見我確實沒有過多干
擾他們的閱讀取向,漸漸地,閱讀量有了明顯提升,記錄的內容也顯著增加,開始時,大部分學生是為了應付我檢查而摘錄一些好句好段,后來漸漸增加各自的閱讀心得,能見到他們對各類書籍的優劣之處進行的簡略評價。
第二階段,指導閱讀,引發思考
針對每周閱讀課時間較短暫這一特點,在第二學期,在繼續鼓勵個性閱讀之余,在閱讀課中我嘗試集體閱讀。課前挑選一些符合學生個性閱讀的篇目,選取其中的某些章節、某些片段讓他們在閱讀課中進行集體閱讀,并設計問題引導他們進行閱讀思考。
如,武俠、軍事小說的場面描寫,魔幻、玄幻小說中充滿想象力的情節,都市小說中人物刻畫與細節塑造等。指引他們在閱讀中拋開故事性而學會關注書籍中的寫作手法。同時,在課后我也開始布置推薦閱讀書目。如,在閱讀《西游記》的基礎上,推薦他們閱讀網絡小說《悟空傳》,在上說明文單元前,推薦他們看《國家地理雜志》與《中國國家地理》。通過建議、推薦等柔和的手段慢慢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向,在閱讀問題的設置中引導他們去思考,什么值得看?為何值得看?作者為何要如此編寫,這樣寫有何好處?這些問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讓學生嘗試關注閱讀的功效性與目的性。
第三階段,“讀”以致用
閱讀得再多,如果無法運用到寫作中,那豈不是巨大浪費。所以隨著學生閱讀量的積累,我再次強調記錄本的重要性。除了之前的閱讀摘錄,我要求他們開始積累自己的閱讀體驗,嘗試將閱讀中的一些啟發和感悟與自己的寫作相結合:你可以從簡單的模仿學
起,可以是一兩句環境的描寫,也可以是一段心理過程……從這些小細節下筆,將自己喜歡的作品的精彩之處變為自己寫作的“導
師”或是“模板”。學生也可以學習作者寫一個事件的謀篇布局,對于情節的情景塑造,對于某些觀點的自我闡述技巧。
通過這些要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后,很快開始適應。他們在閱讀中開始更加關注作品的可取之處,而記錄本的作用則變得更
為明顯。閱讀,選取素材,積累,嘗試寫作,再到閱讀。在不斷的循環中,閱讀與寫作獲得一定角度的融合,寫作的質量也在日益提升。表現在習作上,就是學生的詞匯量有了明顯提高,而細節描寫也有可喜的變化,對問題的思考角度、深度也在一天天變化。學生的習作中有了更多的感、思、悟,隨后完成的文章常常能見到一些不錯的塑造與描寫,展示一些不再空洞的想法與觀點。雖然不能說篇篇都是佳作,但比起先前那些苦思冥想、瞎編亂造或是隨意應付的作文,這些作文多了幾分真實,幾分細膩。
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閱讀過程是學生與作者、書籍以及書籍中人物的對話過程。學生閱讀書籍,就是在與作者或作者筆下的人物進行精神對話。通過閱讀,融入作者及其筆下人物的內心世界,共同感受世間之冷暖、生活之波瀾,從而達到拓展生活體驗的目的。如此,學生生活經歷缺乏的短板正好在閱讀中不斷地被補齊了。
希望學生能通過閱讀獲得更多的寫作素材,更多的寫作體驗,更寬闊的寫作天地。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七中金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