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課堂是師生互動的場所,也是學生用心思考的地方,它既需要“動”,也需要“靜”。對不少高中語文老師來說,“如何讓學生充分放出去,又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收回來”,似乎還是困惑的,很難有效地進行控制。
關鍵詞:語文課堂;動與靜;控制;教學
高中語文課堂上的“靜”是學生知識的自我構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是“動”的準備、“動”的鋪墊;課堂上的“動”是師生間思想的交融、心靈的溝通,進行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必要途徑,是“靜”的張揚、“靜”的升華,這種“動”與“靜”的有機結合也正是我們高中語文教師經營高效課堂所要追求的。本文談的就是高中語文課堂的“動”與“靜”這方面的話題,即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怎樣讓學生“動起來”,又怎樣讓學生“靜下去”。
一、讓學生“動起來”
1.以情入境,創設氛圍
以情入境,創設氛圍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互動的基礎環節,教師可首先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學生能夠理解的角度入手,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情境當中,讓他們覺得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如在講授《雨巷》這首詩的時候,我找到了春晚當中根據《雨巷》編排的舞蹈的背景音樂,這首曲子婉轉悠揚,低沉傷感,非常符合《雨巷》這首詩所展現出來的意境。因此,一上課我先打開錄音機,很快就發現學生們都陷入了沉思,接著我范讀了一下詩歌,學生們就不由自主地開始了朗讀,語調語氣很有味道,讀到最后,大家的心靈都受到了別樣的洗禮。這堂課大家共同發現了現代詩歌的美,發現了憂郁的傷感的美,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由不同的曲調構成,能夠感悟到這樣的美也是成長的一次飛躍。
2.以理入心,引導啟發
高中語文課上學生學習不僅要了解其表面,更要理解文本含
義。老師要設置好環節,要讓學生互動起來。
如在學習《蘇武傳》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節討論課,“我的中國心——學習蘇武”,主題是“當今社會我們怎樣體現愛國心,中學生如何表現愛國心”。這節課上,學生一開始認為愛國心是一種在特殊情況下才能表現的現象,到最后認識到每時每刻我們
都可以為國爭光,同學們深深地被蘇武的民族氣節所感染。
語文課堂要想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覺得需要我們必須用更多的精力去探索、研究。
二、讓學生“靜下去”
一堂課中應該有讓學生靜的時候,靜能引發學生的思考,靜是高中語文課堂上不可缺少的。
1.認真深讀,靜心品味
學習高中語文課文時,教師一定要能夠引領學生心靈寧靜地
讀到課文深處,走進課文的生活和作者的心靈。比如,祥林嫂為什么死命掙扎地不肯嫁給賀老六?她死了第二個丈夫賀老六再回到魯鎮后,為什么人們仍叫她祥林嫂?祥林嫂又為什么會心甘情愿地傾其所有捐門檻?這些問題,僅靠走馬觀花似的讀讀課文是不可能深刻地認識到的。只有心靈寧靜地深讀進去,并走進魯鎮人的封建習俗和主人公的靈魂世界,走進幾千年的封建禮教,走進男尊女卑的封建陋習,學生才有可能較深刻地理解這些問題。
曾國藩也把他讀書時的反復誦讀、品味形象地比喻為春雨潤
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這也是在強調讀書必須要全身心地沉浸在語言環境里。一定要心靈寧靜,一定得用生命和心靈深讀進去,即使心靈上有所震動甚至震撼,也只能是在心靈深處。唯如此,方可深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旨。
2.積極整理,靜心思辨
高中語文課堂上,需要指導學生獨立整理的東西其實很多,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心靈寧靜地積極整理,養成適時整理的好習慣。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文”,更有益于他們在整理的過程中“立
好人”。
對于讀書,思辨都是一個良好的習慣,可以說深入思辨是高效語文課堂的一個顯著標志。指導學生在體驗、感受、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辨、再思辨,才有可能使他們獲得更深刻、全面的閱讀效果。比如,莫泊桑的小說《項鏈》,多在強調主人公瑪蒂爾德的虛偽。但如果深讀課文,積極思辨,我們就不難發現小說中的人物都很虛
榮,無論是佛來思節夫人還是馬車夫都如此。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只是簡單地責怪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的虛榮,而是會發現虛榮小
說所描寫的法國那個時代的人物的共性。再深入思辨,我們還會發現瑪蒂爾德身上的善良、誠信、勇敢、勤勞和堅韌等優秀品質。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既不能一味地追求動,也不能一味地追求
靜。課堂上的動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的,要受到我們語文教師的指
導、監督、控制。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參與、互動、共鳴,讓學生學會做學習的主人,當靜之處則靜,當動之處則動,動與靜的有機結合方能彰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閻亞軍,周谷平.課程改革中的教師沉默[N].中國教育報,2008.
[2]楊嵐.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2007.
[3]張希希.論有效的課堂交往[D].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01.
(作者單位 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