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事新聞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與生活密切相關,反映普遍關注的問題等特點,為大多數學生所關注。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合理、靈活地運用時事新聞,一方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課堂,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下面結合課堂實例從課堂導入、教學設計、拓展延伸、課堂小結四個方面來談談時事新聞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時事新聞;課堂效率;拓展
英國歷史學家卡爾·貝克爾曾說:“只有借助現實,我們才能理解過去;只有借助過去,我們才能充分理解現實。現實和歷史是相互對應的兩扇窗戶,關閉了其中任何一扇窗戶,彼此的溝通就難以實現。”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將時事新聞與歷史史實進行精心整合,不僅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積極主動地開展課堂探究,融會貫通地掌握歷史知識,同時能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
命感,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一、活用時事巧導入——磨刀不誤砍柴工
上課伊始,學生從課間的喧鬧過渡到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需要有一個調節(jié)的過程。教師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發(fā)求知欲和思維活動,引起學習所學知識的興趣,及時有效地導入新課?這為廣大歷史教師所重視。歷史教師如果能及時挖掘學生感興趣和熟悉的新聞素材并將其用于導入新課,這必然引起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快速進入最佳的求知狀態(tài),并為課堂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如,學習選修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一課時,筆者在課堂導入時運用了題目為《日本最高法院裁定中國勞工對日索賠敗訴》《日本決定為每名韓國二戰(zhàn)勞工賠99元引抗議》兩則新聞,同時又引入一段對比性新聞鏈接:“德國賠償二戰(zhàn)勞工共支付43.7億歐元”來調動學生對本課的興趣。并針對以上新聞設置如下問題:
①德、日兩國對待二戰(zhàn)勞工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②為什么兩國對二戰(zhàn)勞工的賠償數額有很大的差別?③這反映出兩國對戰(zhàn)爭及戰(zhàn)爭責任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由于這段新聞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思索,自然而然地就將話題引到了戰(zhàn)后對法西斯的處理以及“東京審判和紐倫堡審判”的不同。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想要知道這段歷史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找到了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提高了教學效率。此外,一些時事新聞的篇幅雖小,但也不能忽視其作用,只要教師稍微用心就可利用到課堂上。如每年的7月7日、9月18日等紀念日,5月1日、10月1日重大節(jié)日等,教師如果及時、合理地運用相關新聞導入,既能讓學生“不忘國恥”,激發(fā)其愛國主義情感,同時又能讓學生明白原來歷史和現實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然而,教師在運用時事新聞導入新課時,不能舍本逐末,不能為了迎合所用的案例或時事而部分曲解課本知識,時事一定要能
很好地和歷史知識相聯系,否則不如不用。同時,教師所選擇的導入性新聞素材最好是具有典型性或者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要不然不僅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成為課堂的另一個難點。
二、活用熱點巧設計——— 一石激起千層浪
所謂“熱點”,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人們關注、議論多且比較集中的問題。它既有國際國內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也有關系人們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如近期的兩會、中美關系的發(fā)展(美國對臺軍售、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白宮接見達賴)及即將到來的上海世博會等。歷史教師充分利用高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望強烈的心理特點,聯系社會熱點、深入鉆研教材,不僅能拉近時空距離,進一步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有助于加深對現實問題的理解并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如進行必修1《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一課的教學時,由于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政策及外交成就等知識性的東西較多,如果按傳統(tǒng)的講授法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則課堂枯燥且效率低下。筆者聯想起剛剛結束的兩會中“溫總理答中外記者問”,學生對此興趣濃厚。因而在教學中采用了“外交部長答中外記者問”的形式設計了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假設老師為“外交部長”,學生中一部分為“記者”,另外一部分為“外交部發(fā)言人”。有“記者”身份的同學可以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提出一系列問題,由“外交部發(fā)言人”身份的同學進行回答,若有困難的問題或者回答不完整的問題再請“外交部長”作答。學生對這種身份的轉換饒有興致,課堂中提出了許多教材內外的問題,不僅培養(yǎng)了提問能力和解答能力,而且使原來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興趣盎然。這種方式在選修4《聯合國的建立和作用》一課的教學中同樣得以運用。
但是,因為高考對熱點的考查角度也不是直接的、顯性的,歷史教師所選擇這種聯系社會現實問題,不能像政治課那樣以理論觀點說明解釋社會現實問題,而是從歷史課的內容出發(fā)結合史實來進行的熱點問題,同時也應該是符合當今社會發(fā)展趨勢,積極、健康、有益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熱點問題。
三、活用新聞巧拓展——柳暗花明又一村
現行的高中歷史教材抽象簡略,對學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且高中學生正處于求知欲很強的階段,知識需求不僅僅滿足于教材上有限的內容,也不僅僅滿足于“知其然”。如果教師在歷史課堂中照本宣科,只是傳授教材內容,那么歷史課就談不上栩栩如生。而且可以說學習歷史是“小知識,大智慧”,如果我們用學過的歷史知識來考查今天的社會,對于各種現象的理解就容易得多,反過來,用今天的新聞也可以印證學過的歷史知識。
筆者曾把《美國對臺軍售中國強烈反對》《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無
視中方反對會見達賴》兩篇新聞報道用在了必修1《外交關系的突破》一課“中美關系解凍”一目的教學中。臺灣問題、西藏問題和中美關系問題一直是歷史和現實中的熱點,學生普遍對此有深厚的興趣。中美關系一直是中國非常重視的外交關系,但是中國的國家主權不允許受到侵犯,實現祖國統(tǒng)一是中國始終堅持的最重要
的原則。當兩者沖突時,中美關系將何去何從?通過拓展,學生既了解了中美關系的始末由來,又理解了國家力量和國家利益是決定
一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則這一難點。
此外,由于歷史課內任務緊張,教師延伸課堂內容,適當地結合時事熱點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們在看新聞時完成作業(yè),既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又滿足了學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選修4《聯合國的建立和作用》這一課,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課后作業(yè):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著全球性問題,諸如全球氣候變化、國際恐怖主義威脅、朝鮮核問題、索馬里海盜等諸多挑戰(zhàn)。面對這些威脅,你認為聯合國在解決這些問題上可以發(fā)揮哪些作用?請寫出你的看法。要求:(1)上網查找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增長自己的見識。(2)如果你查找到了聯合國在解決這些全球性問題方面已經采取了相關措施,你也可
以把這些措施寫進你的作業(yè)中。
四、活用時事巧收尾——余音繞梁韻猶存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事實上,教學也是如此。巧妙的課堂小結,不僅能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還能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收到“課雖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比如說,臺灣問題是學生所熟悉和關注的問題,但是要激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的感情進一步得到升華,激發(fā)學生振興中華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心,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僅靠歷史教師空洞的說教是難以達到的。在進行必修1《一國兩制的構想及實踐》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運用了2010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答中外記者問中的一段話進行小結:“我知道商簽協(xié)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是正因為我們是兄弟,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問題總會可以解決的……在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79歲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但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一半放在臺灣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教師無須多言,一切感情已盡在其中。
以上是筆者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時事新聞的一些實踐與體會。實踐證明:“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適時地引入一些時政新聞,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歷史與現實的溝通,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想覺悟,更好地實現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目標。”總之,歷史教師要做“有心人”,時刻關注和收集國內外的新聞熱點、重點,充分利用好時事新聞這一重要資源,將最新新聞背景材料及時、恰當、有效地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讓歷史課不再枯燥,讓“歷史”煥發(fā)生機!
參考文獻:
[1]陳偉國.中學歷史學教考熱點問題評述[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6(5).
[2]張靜.歷史學習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浙江省慶元縣慶元中學 浙江師范大
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