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實現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的整合是每位物理老師都要面對的課題,如何進行二者的整合,整合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誤區都是值得教師共同探討的話題,目前在鶴崗市第三中學擔當高三物理組組長,并在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攻讀現代教育技術碩士學位,有幸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到一起,成為兩門學科的研究人員,下面將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指導斧正。
關鍵詞:信息技術;中學物理;問題
目前我國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獲得了蓬勃的發展。這種改革以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以實現教育信息化為特征,使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開始進入基礎教育領域。但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是值得每一位老師深思的問題,我親身感受了信息
技術在教學中的精彩應用,同時也注意到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
還存在一些誤區,在此奉上一點心得,與諸位同仁共同商榷。
一、日常的、可實施的才是最好的
本人參加了多次省、市公開課,并出講了黑龍江省省級優質
課,龍東十五校展示課,及佳木斯市、鶴崗市、伊春市觀摩課,在講課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利用短片引課,動畫實驗導課,教師演示實驗屏幕實物投影,播放同學們自己錄制的DV短片,通過網絡即時查詢有用信息,信息技術應用起到了畫龍點睛、妙筆生花的作用。
缺陷:我認為絕大多數在公開課上出色運用信息技術的老師
都不敢保證這就是他們日常的教學狀態,不敢承諾每位學生每節
課都聽的如此精彩,并且目前多數網絡上的信息技術資源質量較
差,尋找較為困難,憑一己之力很難完成系統構建。
建議:(1)人教版、科教版、魯教版等教科書出版部門,能否在出版課本的時候,同一節課配套多個實驗動畫、短片等優質的硬件軟件資源。(2)以省、市、學校為單位建立信息技術云資源,在一個學校可以讓一個老師來負責一個部分,達到優秀資源共享,我認為日常的、可實施的才是最好的,這樣才能讓每個坐在教室的學生得到優質的教育。
二、中學物理教師信息技術素養是物理課堂信息化的保證
目前,物理教師及其他各科教師對物理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
還遠遠不夠,傳統教學還難以改變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老師并不
能很好地運用信息技術,很多老師在講公開課之前還停留在要讓
計算機老師代做課件的程度,嚴重影響著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
整合進程,使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上只是個空中樓閣。
缺陷:中學物理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缺失將會嚴重影響新課
程改革及其高效課堂的推廣。
建議:省市級教育教學學院、學校及信息技術(計算機)教師要給予物理教師必要的信息技術的培訓,這種培訓既可以是主講
教師巡回在各校培訓,也可以是固定地點的培訓,還可以進行網絡視頻培訓,并定期組織信息技術的競賽,形成一種重視信息技術,學習信息技術,比信息技術的良好氛圍。如果有一門學科是需要新課程改革中所有教師學習并且精通的,那就是信息技術。
三、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使用過程中的誤區
1.不可以用課件模擬實驗替代真實實驗
在物理教學中推進信息技術和課程的整合,絕不能拋開傳統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有些演示實驗基本清晰,不需要也不能用“虛擬實驗”代替,如“彈簧振子的分析”“電磁感應”等實驗;另外一些實驗現象不夠清晰,可以用計算機進行動態模擬補充。但在“補充”之前必須先做實驗。如“波的疊加”“波的干涉”等實驗即屬此類;還有些是受條件所限,中學階段無法做的實驗,只能用計算機科學模擬和視頻資源來支持教與學,如“氣體分子運動”“α粒子的散射”等。在這些實驗里,計算機充分發揮其科學性、形象性的特長,使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輕松突破難點。
2.不要將有些示范課上成課件“表演課”或“呈現課”
將投影屏幕當作黑板,以點鼠標替代板書,雖然大大增加了課堂容量,卻無暇顧及學生掌握情況。有的評優課不是比課堂效果,而是比課件制作效果。事實上,過于華麗的課件(動畫、圖片、音樂堆砌過多),不但不能提高課堂效率,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干擾了學生的思維。只有恰如其分地運用課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很多老師認為,只要在課堂上使用了計算機這一現代化工具
就算實現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實際上,隨著微型計算機的普及,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建立,教師應成為一名“導師”,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和使用各種手段獲取和處理信息,而非被動
地接受教師用電腦灌輸的信息。面向未來的教育,應逐步把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作為一種必須掌握的技能納入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輔助學習,解決物理學習中的難點,達到教學所要求的能力。
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相整合時,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更具有可視性、模擬性、交互性等。要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變難視為可視,要寓教于樂,要使學生進入視、聽、思并用的教學環境,使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共同參與學習過程,易于突破抽象思維的難點與局限,使教學活動更為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從而獲得更高的教學效率和更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 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 黑龍江省
鶴崗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