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學怕學語文,感覺語文特別難學或覺得沒意思,這主要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沒有學會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筆者從初中生入學開始就注重觀察班級中的語文學困生,發現他們的語文課本上基本沒有筆記,沒有圈點勾畫,有的甚至連自然段都沒有標注。這樣的學生對一篇課文一無所知,如何學習?課堂上只是被動地聽,課后盲目地完成老師的作業,自己根本不知道學習的目標,更找不到達到目標的途徑,語文也就成了他們最深的痛。在長期的一線教學中,筆者針對語文學困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一、課前預習手把手,明要求,重朗讀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學習好的學生根本沒有。學困生之所以自暴自棄,是因為他們自己不知道怎么做;或覺得自己意志不堅定,不能堅持。老師要做的就是明確要求,手把手地教他們怎么做。告之預習內容:了解大意;讀準生字詞,理解生詞意思;弄清有幾個自然段,標上小節號;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搜集課文有關資源。
古人云:“得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課文要學好,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是成功的第一步。
注音調。對于有疑問或不確定的讀不準的生字詞可以注上拼音,有提示才敢大聲朗讀。
畫橫線。一般指兩種類型的詞語要畫橫線:第一種,帶有生字的詞語,畫橫線以示提醒;第二種,有感觸的句子,畫橫線作為二次閱讀重點品析的內容。
解詞語。利用注釋、工具書,再結合課文的語境反復朗讀進行理解。
會質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對于課前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肯定會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如詞語、句子,甚至段落等,我們要鼓勵學生質疑,這樣,課堂學習的針對性會更強。
對于學生的預習要求,我們采取八字方針: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剛開始的預習工作要安排在課內進行,便于具體指導。先讓學生明白預習的重要性,再讓學生將預習的五條內容要點記在課本的空白處(書的內封面上),回家作課前預習時一一對照。
對于預習的具體內容可以從易到難,先做到注上音、畫生詞、標停頓,即預習內容的前幾項。
預習的最基礎任務是“讀”,最低的要求是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自然。要讓學生放聲地讀。俗話說:“眼過三遍,不如嘴過一遍。”大聲朗讀不僅訓練自己準確發音,還可以通過語氣的變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和老師備課是一樣的。這一點,目前是我們課題研討、學生訓練的重點,難度很大。我們的達標設想是當學生拿到一篇新文章后,借助工具書,稍作準備后便可將文章正確流利地讀出來,語感特別強的學生可把握朗讀的基調,讀出文章的感情。
二、課堂聽課降難度,多表揚,激興趣
學困生由于基礎差,課堂反應必定要慢一點。如果教師總是不給他們發言的機會或者問題太難,這都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教育專家林格曾說過:“教育者在幫助學生設立階段目標時要注意尺度。”跳一跳,夠得著桃子,學生通過努力可以實現,使自己從中體驗到成就感,從而導致學習興趣的產生。每節課開始時讓他們課前的預習效果得到展現。如檢查字詞的機會多給他們,這些問題比較簡單,容易答出;若問題太難,學生答不出,反而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必須有察言觀色的本領,及時捕捉學生的信息,從他們的表情、嘴型去觀察,有時學生缺乏信心,會在座位上小聲嘀咕出答案,老師一定要點名回答,給他們展示的機會。每一次回答過后,老師都可以借機大力表揚他們的良好預習習慣,表揚他們的靈感,表揚他們的進步。表揚是興趣最好的催化劑。單純的籠統的表揚還不夠,顯得不真誠,所以,表揚要具體,要有針對性。如回答正確、書寫規范、朗讀聲音洪亮、勤查字典等,具體的表揚給了學困生以后努力的方向,更激發了學困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現在的課堂學習以小組的合作探究為主,很多情況下,學困生在學習小組里都是聽眾、旁觀者,是一個被動接受的容器。探究學習變成了“搭順風車”,把少數學生的學習效果當做所有學生的。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必然不能提高,主動性必然不能體現在教學中。為防止這種情況,首先,教師要努力走進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細致分工,了解他們的合作探討情況,交流時讓學困生先說(后說的難度大);其次,教師的課堂要慢下來,給學困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多鼓勵,多給表達機會,不要一味地追求大容量。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學習信心的保護比什么都重要。
三、課后作業獨立做,嚴督促,給方法
學生有了興趣,有了好的開端,這才只是起步。知識需要鞏固,學困生基本都是做事沒恒心、自我放松、虎頭蛇尾型的。對他們的指導決不能只是在課堂,課后作業的督促和檢查也非常重要。首先,布置作業題要精,量要少,實行分層作業,降低難度,有針對性,要求嚴格,這是他們獨立作業的前提。只有獨立作業,才能起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認真檢查學生的作業,決不可大放手,完全相信學生;嚴格督促學生的訂正,做到有錯必糾。交給學習小組長的事情,老師也不可放松警惕。不少學生就像彈簧,你松一步,他退十步。筆者在七年級初始時期,每個班總有幾個學生,作業不催不交;已經互批過的字詞還沒有訂正,等到下次默寫仍然錯;已經講過的題目,不及時訂正或訂正不準確不完整。這些情況教師要及時掌握,嚴格督促,不給他們絲毫放松的機會。
對于背誦等作業,交給他們方法很重要。告訴他們讀書五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烏申斯基說:“蜘蛛之所以能夠非常準確地沿著極纖弱的蛛網奔跑,是因為它不是用一個爪,而是用很多爪來抓住蛛網,一個爪墜失了,另一個還抓著。”我常常給學生強調把各種學習手段適當地結合起來,知識才容易把握住,把握牢。當他們完成作業感覺特別難的時候,教師一定要細心的發現問題癥結,耐心的指導幫助。
學困生要養成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有很多,如細心觀察、關注生活、閱讀積累等。我們這里只是介紹最基本的學課文該有的好習慣。好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老師循循善誘,需要老師遵循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這樣,學困生的語文學習就會成為最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于漪.我和語文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張良田.初中語文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樹人國際學校宿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