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主張“創意閱讀、多元解讀”,這無疑是新時期語文閱讀的一大進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創意閱讀、多元解讀”激活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發散思維,體現了對學生個體生命的創新培養和人文關懷。
但對“創意”“多元”的過分強調,忽略了教師在閱讀中的“培養”角色,以致學生出現“愚公真愚,不如搬家”這類違背了作者本意的冷笑話似的結論,而老師卻大加贊賞的情景。很顯然,這種“創意多元”的解讀法害處很大。首先是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誤解,將閱讀引向歧路;其次是學生對作品閱讀的不以為然,自以為是,損傷了作品美育功能;最后嚴重阻礙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可見,教師應拿捏好“創意”“多元”的界限,扮好角色,引導學生正確閱讀,構建師生分享、體驗閱讀快樂的新境界。
一、教師要有獨特的閱讀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
因為人生經驗和學識資本不足,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閱讀后的個性化的理解,可能出現偏差。如果教師漠視文章的價值,放任學生對文章進行隨意解讀,實際上是對作者和學生極大的不尊重。所以,教師理應是一個對文章有著更豐富的體驗和更細致的感受的讀者。只有首先沉入文章,擁有自己獨立的感受和獨特體驗,在學生閱讀過程中,通過對話、比照、分享、合作、反饋等環節來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深層理解,幫助學生不斷克服由于自身認識局限所導致的主觀性偏差,從而獲得一個比較正確的結論,使學生擁有真實的閱讀體驗,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閱讀自由。
新課標說,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閱讀也應體現這一原則,即閱讀應當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分享閱讀體驗,共同成長的過程,這才是符合這個時代的閱讀發展的美景。
二、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則在總目標中要求“培養學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教師要培養學生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時時處處皆可讀書的習慣等。要用歐陽修“讀書三上法”,呂蒙“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等古人讀書的故事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便會成為他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
比如對《狂人日記》“吃人”的理解,就可以讓學生多渠道搜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并在閱讀過程充分利用這些材料,便可體會出“吃人社會”的本質來。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對于閱讀其他文章,就會養成主動查找相關資料的良好習慣。
三、教師要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讀出文章的妙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語文學科特性就決定了教師要努力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體悟到文章的精妙。
比如《春》這篇文章,不僅文辭優美,而且意象非常豐富: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一系列的意象構成了一幅幅美好的春景圖。教師就要充分預設情境,引發學生的聯想想象,使他們如臨“春境”,讓春的形象、春的聲音、春的色彩、春的味道、春的無限生機和希望的畫面在學生的閱讀中立起來。這樣學生就會如沐春風、如品香茗,形成他們獨特的美好的感悟。
教師還可以在比較閱讀里讓學生體會文章之妙。如同為《海燕》,高爾基筆下的海燕是對“對暴風雨的渴望”,而鄭振鐸的海燕則充滿了“如煙的淡淡的鄉愁”。
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所謂人文精神,就是要喚起人的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達到崇高的人格境界。
閱讀的過程是尋找智慧、啟迪人生的過程,它對于學生構建自身的價值目標、情感體系無疑有著重要意義。在閱讀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保證學生擁有寬松、自由、開放的閱讀時空,能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放飛心靈,讓閱讀過程成為一次審美的體驗,一次發現美的旅程。當我們看到披發行吟澤畔的屈原,面對“九死猶未悔”的靈魂,我們會有“高山仰止,窮而彌堅”之感,進而培養獨立的、豐滿崇高的人文精神。
最后,要用美好的情感占據學生的心靈,引導他們“觀其文,辨其行”,鼓勵他們感悟閱讀的樂趣,尊善崇美,陶冶性靈,要引導學生不斷超越,開辟閱讀的廣闊天地,讓書香閱讀潤澤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作者單位 重慶市巴南區天星寺鎮良模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