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261—303),字士衡,西晉著名文學家,其《文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統地研究文學創作的作品,是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理論奠基者之一。《文賦》內容十分豐富,這里我們淺談一下其中對文學構思的論述。
一、論文學構思思想基礎
陸機是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出身東吳顯貴家庭,祖父陸遜為丞相,父親陸抗為大司馬,均系東吳名將。有深厚的儒家思想,陸機家遭難后,與弟陸云退居舊里,閉門勤學十年之久,奔赴洛陽尋求功名,拜謁了地位顯赫的張華。后陸機曾先后做過著作郎、殿中郎等職。雖《文賦》可能是他閉門苦讀之作,但他一生行跡可見。在政治上,他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其《遂志賦》中歷數堯舜文武的功業,并說“仰前蹤之綿邈,豈孤人之能胄”,但由于仕途不順,其向上的道家思想亦濃厚,特別在論述創作時主要以老莊道家思
想為主。在論文構思時,他始終把作家的主體性置于首要地位,這亦是他創作《文賦》的動機“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二、構思前主體準備
在論述作家構思前應當具備的條件時,首先著重強調了玄覽
虛靜的精神境界,在開篇即言“佇中區以玄覽”,“玄覽”即心居玄
冥;覽知萬物,像莊子所謂虛靜精神狀態,使人不受外物和各種雜念干擾,統觀全局,明萬物、思慮清、心神專一,其次他言要“頤情志于典攻”,“典攻”即泛指各種有價值的優秀文章與著作,可見“頤情志于典攻”是要求作家廣泛學習前人文章和著作,吸取前人豐富創作經驗,必須注意的是,陸機這里著重講的是書本知識,而未涉及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知識,一般人謂書本知識亦是前人從現實生活中所得,但更主要的在于陸機因受老莊影響把創作主體放在第一位的思想,與主體心理構造有關。
三、構思活動情狀
《文賦》論述最為生動精彩的部分,以下文字可見:“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入極,心游萬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于是沉辭怫悅,若游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云之峻。”陸機之論是從構思活動的開始到藝術形象的構成及其用語言文字物化的整個過程,作者言構思進入玄覽虛靜境界后,作家能“收視反聽,耽思傍訊”。一心一意開始構思,首先要進行豐富的藝術想象,它具有超越時空,局限的豐富性和廣闊性,即可以“精鷺入極,心游萬仞”,接著作家的思維活動始終與現實物象緊密結合,感情日見鮮明,并與藝術形象逐漸同構。從心理學角度上分析陸機之論確乎合理,因為情與物在想象過程中的結合是藝術構思的必然之果。
四、靈感的促進性
陸機在構思論述中十分強調靈感促動性,他稱之為“應感三
套”,認為文思之道之塞全決定于靈感之后天。當靈感涌動時,“思風發了胸臆,言泉流于唇齒”;而當靈感枯竭時則“云情底沸,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那么文則無思、無意、無成。同時,陸機感到靈感來去非常奇妙,他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天,行猶響起”,根本不是作家所能自主,不可能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故而“雖茲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這個奇特現象他歸為“天機”,所謂“方天機駿利,夫何妨亦不理。”“天機”——即自然也。可見,陸機認為靈感之得非人力所能左右,而應當順其自然。這是老莊思想對陸機構思論影響的重要表現。
上述所論僅是從陸機《文賦》構思中幾點認知而言,從橫切而入,其實我們亦可從側面入手論述《文賦》中構思過程或作者構思前后表現,或可以從“物—意—文”著筆論構思心理,因《文賦》所言內容精彩多面,故能論亦紛紜,亦見《文賦》之精妙。以上研究幾點僅供參閱,淺膚之處敬請斧正。
(作者單位 湖北城市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