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作為經典名篇之一,以其剛健古樸的文學風格和深邃復雜的思想內涵深得教師喜愛,也頻頻出現在各級各類公開課堂上。
筆者在聽課的時候,發現不少教師在教學這首詩歌的過程中,不約而同地把木蘭從戰場歸來的心中之喜悅都當做課堂的教學重點——的確,這一處文本對于理解木蘭人物形象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需要教師引領學生深入挖掘,從一般課堂教學的效果來看,這一處文本的推敲成功與否甚至也關系到這節課的精彩程度。
然而,許多教師均把木蘭歸來后的心情簡單地理解成凱旋后的喜悅,回歸女兒身的激動云云。筆者以為,這種用習以為常的經驗來闡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木蘭凱旋之喜未免過于粗糙。分析木蘭歸來的內心喜悅,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思考,可能會更加全面、更加飽滿、更加深刻一些。
一、從木蘭當初決心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原始目的去思考
這一點筆者認為至關重要,它決定著木蘭歸來后內心深處的真實風貌。詩歌中描述木蘭從軍的原始目的是:“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一方面,軍情緊急,按照當時的府兵制,木蘭家中必須有人應征。而家中的情況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缺少適齡成年男子應征,自己雖然很愿意去,但是苦于是女兒身——從這一點來看,即使在當時在當地,女子上戰場也是稀罕事,并不是如有些學者所謂的很普遍,否則也不要去女扮男裝了。(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詩歌經過唐人的改動而致。)由此看來,木蘭從軍的目的主要是因為替父分憂,不想讓年老的父親或年幼的弟弟遭受戰爭之苦。
由此來分析木蘭凱旋的喜悅,第一層內涵應當是木蘭看到家人(尤其是父親)身體康健、生活幸福安樂的欣慰。試想,辛苦征戰多年,勝利歸來的木蘭看到“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的幸福場面定然無限慨嘆,無限欣慰!
二、從木蘭替父從軍過程中的前后內心變化來整體梳理
這一點主要是分析木蘭在從軍過程中的初衷是否因為情境的變化、人生經歷的改變而發生改變,這也將會改變木蘭凱旋后的心理。
我們細讀詩歌中的相關字句發現,無論從木蘭奔赴戰場的過程:“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的牽腸掛肚,還是從歸來見天子的“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的迫切渴求,都可以看出:木蘭雖然經過常年戰爭的洗禮,但從軍的初衷都沒有發生改變。一切都是能夠替父親履行木蘭家應盡的責任而已。
由此來看,凱旋的木蘭此刻內心定然保留著自己當初的無限淳樸女兒之心:對即將恢復平靜家庭生活的急切、激動與澎湃。后面的一切行為表現也符合對這一心理的分析。
三、從木蘭的年齡、性別、性格、身份等及歸來后的具體動作行為來分析
木蘭首先是一個“當戶織”的平民少女(至于歸來后年齡應該是多大、地位是否改變茲不概論),但是經過了戰爭的洗禮后成為
巾幗英雄,尤其要指出的是木蘭外表是矯健的勇士,內心卻依舊是嬌柔的女兒心。當初,女扮男裝成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出路,而這一辦法又帶來另一個問題:男兒身的陽剛外在形象對女兒心的內在柔美心理的束縛必然是木蘭從軍后的最大痛苦。故而,我們可以理解凱旋后木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的全部心理。這里連續運用四個“我”字,特別強調了木蘭迫切掙脫男兒身這一外在形象枷鎖束縛的超脫與激動,木蘭朝思暮想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心理重新恢復一致的生活來臨的坦然和自在!
四、從木蘭常年戰爭過程中的歷程來簡單分析
因為詩歌表達主題的繁簡需要,古人并未詳細刻畫戰爭的具體過程,但是從詩人簡單的勾勒“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中我們能看到戰爭的艱苦與殘酷,幸存的艱難與不易。后面寫天子“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的賞賜之高,也可以側面透露出木蘭在整個戰爭過程中的智慧勇敢與艱苦付出。故而,對于一個能夠重新回到家鄉繼續寧靜幸福生活的女子而言,這里定然還有著一份普通人難以體味到的自豪。
五、從詩歌表現的藝術和詩歌接受學的角度來分析
為了突出此處木蘭的“喜”,全詩運用了兩組對比。木蘭的喜悅和開頭的愁苦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木蘭的喜悅和伙伴的“驚惶”(同行十二年,居然不知木蘭是女郎!)也構成對比。尤其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木蘭詩》不像一般的北朝民歌那樣用愁苦的情調、悲劇的形式來表達類似的主題,而是別開生面地用女子替父從軍的喜劇形式來表達,可以看出民歌創作者以及人們對這種喜悅的厚愛。
對這份喜悅厚愛的深刻原因是詩歌創作者和詩歌的接受者——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并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功勛卓著的將士,也不是一個沒有任何女性特點的女超人或者是女強人,
當然更不是嬌滴滴鶯聲燕語弱不禁風的“林黛玉”之流。詩歌中借木蘭的同伴之口說出來的“木蘭是女郎”,更是巧妙地道出了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的內心喜悅,我們更喜歡看到一個既能夠在戰場上不讓須眉,建立卓著功勛,也能夠在成功之后不慕榮利、灑脫解甲歸田,梳妝打扮、淳樸可愛、光彩奪目的奇女子木蘭!
這才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獨特的女子形象:木蘭!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陰中學)